Friday, April 19, 2013

一直存在的「負擔」
                                                                                                 刊載日期:2008-09-22 

回憶四十年前花蓮的景象:街上大多是腳踏車與行人,印象中只有幾家像樣的西點麵包店。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如果有的話,幾乎都是自己身體力行,不是用走的就是用騎的,很少像今日勞動父母親汽車接送;想像在這樣淳樸鄉下長大的女孩到台北念大學時海闊天空的初遇情懷。別的不說,今天只談體重。
大一那年,我胖到走路時大腿相摩擦,而罪魁禍首是麵食(哈,當然不是我)。學校附近有小籠包,住家附近有麵包店,而我,鄉下女孩,初展雙翼尋找美味,無拘無束。剛出爐的麵包又香又甜,即使是白淨嫩Q的土司都成為我的最愛,為了分享最愛我曾經放假返鄉時帶著一箱「起士麵包」(內有甜餡或肉鬆的)讓家人「開眼界」;而我對小籠包的垂青「遺傳」給小孩,回臺灣探親,小籠包是他們必嚐的美食,另一個是蘿蔔絲餅。學生時代,沒有閒錢買磅秤(全都拿去買麵包了),雖然走路時感到「不對勁」也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當時男友(後來嫁給他)的父母親到台北見到我時第一句話:「咦,長胖了喔!」,才意識到體重的增加已到達「可見度」而警覺。但是啊,小籠包,剛出爐的麵包實在是新寵美味豈可放棄!那麼來個淺嚐吧,細細品味它們的香甜,不以數量來撐飽,有這個體驗後改變吃的態度,讓我的體重保持在標準範圍內而且終身受用。至於對麵包的態度是二十多年後得知白麵包中看不中吃,太精緻對身體沒有好處而割愛。很幸運三、四十年來沒有什麼體重問題的困擾,但也抱持著我做得到,你也可以做到的主觀而有一個不合邏輯的偏見,肥胖與智慧的聯想。
前些天我做了一件令我慚愧的事:在超市遠遠看到一位舊識故意避開不敢面對面與她寒暄,只為要避免因她的肥胖讓我不知眼睛要看哪裡的尷尬;這麼巧,日昨在一本思想相當自由的雜誌UTNE裡看到一篇替肥胖者發出抗議的文章,更讓我對自己在超市的行徑汗顏。作者說她有一位好朋友,聰明才智皆具,努力工作求上進,關心社會,不幸體重過胖,一輩子都受到異樣的眼光,在紐約的地下鐵有人當眾以髒話侮辱,長期地被嘲弄造成這位朋友心理的不平衡,一股怨氣積壓的焦慮。毫無疑問,那些當眾嘲笑肥胖的人是粗魯,而我悄然避開的沉默也高明不到哪裡,雖然一句話都沒說,無言的偏見也會傷人的。據報導全美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人口不是過重就是肥胖。報章雜誌關於肥胖與減肥的報導幾乎氾濫,在媒體持續廣播下,如何保持平常心看待迎面走來的胖子?
平常心用在陌生者身上大抵容易做到,少一分關心,不在乎胖瘦對他們健康的後遺症,但這樣的心態讓我們多一分冷漠也不盡可取;平常心用在親人身上難免多了幾分關心,有時還引起「干涉」的爭端,讓平常心只能成為高標準的「酷」。看專家對肥胖與減肥的報導又讓平常心不知如何適應:有說肥胖與心臟病、二型糖尿病、自尊自信心的喪失、憂鬱孤立有關;有說過重的人平均死亡率低於其他人,包括體重過輕、正常或肥胖者,而且他們比較不會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以及一些呼吸系統上的毛病(Journal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Nov., 二00七);看報導說一些雇主認為肥胖的員工普遍缺乏自我管制的能力、沒有野心、沒有能力也比較邋遢,雇主基於這種偏見導致肥胖女人的薪水比一般女人少百分之六、男人則是百分之二十,又不免忿忿不平雇主的無理;仔細思量我自以為酷的偏見,有智慧的人不會讓自己成為胖子,雖知不合邏輯卻做沉默的批判,也是無禮。
我當然知道有些人肥胖是基因使然,但是基因不能成為肥胖的藉口,四、五十年前,臺灣哪有兒童肥胖的問題,基因代代相傳,今日的肥胖豈可怪罪基因。上網查臺灣兒童肥胖問題,篇篇是專家關切的呼籲,漁業署漁業推廣第二六0期,作者陳秀卿更直言「兒童期的肥胖絕大部份是父母的責任,不關心或過分疼愛兒童,長期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造成孩童過量攝入高脂肪含糖飲料缺乏運動」。富裕的生活是許多父母努力工作的目標,但在追求目標的繁忙步調裡卻力不從心地犧牲了下一代健康飲食的培養,多了財富少了健康,失去生活富裕質與量均衡的訴求,值得父母引以為戒惕。
我的一群中年朋友都怕任你吃的自助餐,說是常常吃得太撐了,但是我喜歡它隨意的步調與氣氛,尤其是度假時我喜歡可以聊天的飯局。有一次,在中信,弟媳婦看著我來來回回不知走幾趟拿食物之後,她毫不客氣地說:「大姊,妳很會吃嘛!」。吃自助餐,我有一個自以為是的要領,食物不重疊,寧可來回多走幾趟,專挑合口的美味,漂亮地擺在盤子上,不僅視覺上有創意,味覺上又可品嚐個個美味的獨特口感,佳餚當前談節食豈不大殺風景。何況專家說節食而持續減肥的成功率極低,倒不如淺嚐品味,談天說地,心情愉快。偶爾過食也不必太自責,趁機會多勞動筋骨也是好事一樁。請別以為我控制體重易如反掌,對於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以及運動與否,我是天天關心而養成我的健康是我的責任的習慣。如今要更進一步,他人肥胖,不管有聲無聲,不做議論給於同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