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3, 2014

                                                                                                    2009-03-14

等常讓情緒處在緊繃的狀態。是嗎?
「謝謝你對本公司有興趣,我們將把你的履歷表存放檔案庫,」非常客氣的公式語氣,陳述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公司拒絕求職的回信。二十多年前,我先生在美的求學生活即將告一段落,在美中西部發出上百封的求職信,求職的希望在收到無數的禮貌回絕信後落到最低點。當年只有IBM給他面試的回函,安排好班機旅館,面試那天在人事處的關口上,接待員一知道他只有學生簽證沒有在美工作許可證之後,一分鐘都不必再等,當場請先生止步,打道回府。原本寄託前途的等候有這樣斬釘截鐵的拒絕,雖然失望,卻逼得我先生不得不做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把妻小送回台灣,他一個人帶著剩餘的美金,到加州「碰運氣」。那時段,兩人分別兩地,等公司回音,等海外報喜,等得很焦慮。早期的留學、就業生活體驗,讓我們習得人生路程,坐等、靜待,是消極逃避,不會有什麼進展。等與行動是一體的兩面,靜、動的抉擇,關乎我們生活的種種。
二00九年元月二十日,是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從歷年來的總統,官員進場,看到等是一種秩序,儀式的見證,歷史的回顧;從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帶領新總統宣示時的出錯,看出等是一種必要,有時急不得。宣示亂了秩序,語意亂了章法,攪亂思緒;總統宣示,要求一字不差的嚴謹,輕忽不得。這位第四十四任美國總統,隔天再來一次中規中矩的宣示補正並錄音做為證據。二百多年的等待,需要高格調的慶祝。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就職的慶宴雖逢經濟不景氣,歡愉卻不能節制因大部分黑人心目中「遲來的正義」情緒不能等,慶祝是他們耐心等候的回報,不得委屈,甚至要誇大顯示,行動抒發等待的情緒。
坐在電影院看著Claus von Stauffenberg第二次大戰德國最後一次暗殺希特勒的主導者拿著聽筒,忍住怒氣,指揮已經遲延執行的政變,不禁引起我對等在生活上的影響思索。計畫是一件事深思熟慮的細節安排,如果不能執行,寫在紙上,放在心上,終究是一個空殼子毫無意義可言;即使計畫是集眾人的智慧,在執行時,因外在的環境改變超出掌控時,要當機立斷行動?要耐住焦慮觀望等待?等候的心情常常是生活的寫照。等,有喜有悲,總會牽制個人的行動。雖然智者常勸世人:明天是一個未知數,抓住當下,享受今日。
我有時誤以為等是寄託希望,因此未來會更美好?有三、四次的旅行經驗,先生都因工作的關係不能同行。人在國外名勝,內心深處等著的是有一天再與丈夫同遊;或者計畫退休後要如何旅行。女兒說:不必這樣等,將旅行的時間,預算,事先計畫,照著計畫存假期,存旅費,這樣的期待之旅,才有落實的一天。看著他們夫婦每年的計畫之旅如期進行,不免自嘲第二代的生活智慧果真青出於藍,我正努力學習中。
一群中年朋友相聚,有時愛拿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年輕時代來調侃歲月不饒人的無奈。果真遇到醫院檢查需要一星期才知道病情的輕重,或藥效的功能得等兩星期才明朗化時,那兩個星期的心情,哪是一個等字了得。迫不及待與家人分擔?放在心上自己焦慮?一次腳痛的經驗,兒子怪我沒讓他在第一時間內分擔。因此若有病痛,讓下一代分擔?讓上一代蒙在鼓裡?知道病情不嚴重而有一夜好眠時,才體驗到勸告別人排除等的焦慮,以為深呼吸可以解決不免有些輕率?探究內心深處掛慮的主因,解決它,無怨無悔,等的心才能平靜。等的態度影響生活品質,不能等閒。
Stauffenberg
坐在軍隊的帳棚裡書寫對戰爭的探討,下決心把對戰爭無意義犧牲的思索直接反映給上級,不幸,他們來不及撤軍即遭美軍轟炸。螢幕上,他的妻子在病房門口出現,主治醫師示意要先報告傷情,妻子說:我,現在,要看我的先生。不必有最壞的預告,瞎一隻眼,炸毀七個手指頭,他依舊是她心目中的他,勇敢面對,不需緩衝調適。
華盛頓州長宣佈要削減預算。在預算聽證席上,坐滿來自各城鎮的州民,他們等著述說個人的遭遇,替退伍軍人,社會弱勢陳請福利,希望能影響預算的決策。也許陳請基於個人因素不被採納,但自己的福利要積極爭取,坐等福利被削減是無言的消極,出席聽證會,是等與行動的互補,民主生活的寫照,公民力量的展現。美總統上任第一天,簽准指示一年內關閉前政府用來拘留外國暴動份子的監獄;這是選民的請願,尊重人權是普世的價值觀,總統當機立斷,不必等。「改變」、「希望」是二00八年美總統競選期間重要的選舉主題。經過一年的等待,二00九年,將是付諸行動的一年。有行動,等,才有意義。一位廣播評論家這樣說:每一位國民要了解,你,我們,都有權利監督政府。要有行動,發揮公民力量,就是現在,不能等,要求政府行事更透明化。社會輿論充滿一種新氣象,群眾「希望」、「改變」凝聚的動力,已然箭在弦上,不能等。
三、四十年以前,有多少情人約會嘗過「過盡千帆皆不是」的等澀?今日人人以手機相應,戀愛少了一些等情焦慮?是不是也失去一些獨處清靜?今日電子信不僅回應個人,還可輕而易舉回應眾人;線上即時聊天,讓情緒沒有緩化、沉澱的時空。等,成為回應最基本的克制功夫,執行不回應的自由意志。等,是隨手拈來的日常事,在在影響生活情境。等得焦慮?等得愉快?等得平靜?等得不耐?等不等無所謂?端看我的智慧抉擇。


我們都是一家人

                                                                                                2009-04-12

有一天中午時分在花蓮住家的巷子,邊走邊說興致愉快的當兒,一隻不知趣的狗突然逼近狂吠,心有餘悸之下,不免怪怨狗主,「誰家的狗放任在街上亂叫?」是我當時所能做到的最直接的防衛,可氣的是沒人理會。出了巷口,在一家便利商店門口又有二、三隻狗閒逛,另有一隻靠在一輛摩托車的牌照上,撩起右後腳撒尿。對這景象感到很不衛生。這是流浪狗?是誰家的狗?這些狗對花蓮環境衛生的影響,市政府有什麼方式改進?
二十多年前與妹妹一家人在加州住家附近的公園散步,也許是人多,大人小孩互動熱鬧,刺激了一隻正在公園溜達的狗,它猛向我們飛奔,狗主來不及喝止它,幾個小孩怕得都哭起來。我氣急之下,大聲對狗主埋怨:你應該用狗鍊子,萬一發生狗咬人的意外不是太危險!狗主自知理虧,忙著道歉。事後妹妹說她一輩子跑得最快的一次是被狗追,她還「狗急跳牆」。狗在我們心目中,一點都不可愛。今日美國許多公園禁止狗隨意行動,主人與狗外出必圈以鍊子控制;也有特定的狗公園,讓狗、狗主一塊兒遊戲、社交、談育狗經。
孩子懂事後,吵著要養狗,我一點也不心軟地拒絕,我有很正當的理由:先生上班,小孩上學,我一人獨處時不耐煩狗在屋裡作陪,也不愛沙發地板上一室的狗毛;一旦孩子的熱情減弱,替牠洗澡、溜狗將成為我額外的家事。年輕的我不願再騰出空間容納異己,為小孩多做一些「犧牲」。我建議養魚,三、四個月後,魚缸遭到西曬,熱死魚之後,養寵物的爭議不再聽聞。兒子就業後,養了一隻貓圓他兒時的夢。每次與他通話,那隻貓總是在背景裡若即若離地呼叫,像極了四、五歲的兒童懂得父母在電話上可以忍受索取似的,毫無顧忌。去年聖誕節前夕,兒子得知一位好友意外死亡,心裡難過;我們做父母的給他安慰鼓勵外,他的貓,給他另類的責任感。除夕夜,陪小孫子玩重複的遊戲,看到孫子樂此不疲,他脫口說:「嘿,你真像我的貓。」這位舅舅對侄兒的耐心竟是寵家裡的貓陪養出來的。原來,寵貓與寵侄兒的心情是一個樣。
在華爾街日報看過兩篇有關貓狗的故事讓我開眼界,一窺狗主的心境。年輕夫婦養狗作伴,一家三口生活多年,各知地位各守分寸,相處愉快。有一天,女主人懷孕,他們一邊高興地為嬰兒準備用品,一邊也得擔心狗寶寶是否能分享「父母的愛」。嬰兒降生後,他們得向寶貝狗介紹家裡的新成員,教育牠,要懂得愛弟弟妹妹。這不只是那一家人的事,這是所有未有小孩先有狗的年輕夫婦的家庭問題。
科技進步,讓家庭主婦省不少家事時間。下班蹺腳看電視時,有一個聰明的機器人,替你吸地毯,牠遇到障礙物還會自動轉彎,有人誤踩還會自動停止,不需主婦躬親行事,多愜意!看在寵物的眼裡,牠哪懂得這只是幫手,不是來跟牠爭寵的怪物?不是來跟牠挑戰的敵人?「喔,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喜歡本公司設計的機器人也都喜歡養寵物的,」,一家公司主管這樣說;另一家主管說:「狗、貓,所有動物,都各有脾氣,對機器人的反應也各有不同,」這樣看來,有寵物也有機器人的家庭,要「家人」和睦相處,除了教育別無他法了。那麼應用你的智慧,在寶貝貓、寶貝狗前指著機器人說教一番,安撫寵物是貓狗的成長之旅;於是貓狗也知趣地妥協:主人都這樣申誡,也接納機器人,我還能興風作浪什麼?報導說,大部分的貓狗,經過那樣的教導儀式,都能一家相安無事。這不就像兄弟姊妹爭吵,父母得耐心勸導兒女一樣?原來都是一家人。
幾年前一位好友的狗去世。那天,她心情不好,而我正與幾位朋友在球場練球。她到球場找我,我除了抱抱她,實在想不出如何安慰她。不忍心看她的寶貝為病折磨,到獸醫處要求獸醫替牠解脫,用在人類安樂死的情境也適用於寵物的。當年我不懂她的心情,只能揣摩她的用心:將她送的狗照片加上防水封套,放在她送的盒花裡,這已讓她相當感動。前些天與朋友聚餐,不知何故話題竟扯上寵物與小孩。聽著他們回憶二、三十年的養狗、養貓經,述說小孩與狗之間的情感與責任。我猛然愧疚:年輕的我,拒絕小孩養狗,讓兒子童年的回憶沒有狗的影子,實在是殘忍硬心腸啊!育兒與養寵物一樣,放多少心思在上面,就有多少親暱的回應。孫子看到我老遠地爬過來要抱抱與狗寶寶老遠聽到主人的車聲興奮地搖尾巴在門口等候,其間互動的情形不是一個樣嗎?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
忍不住替花蓮巷子口那一群「流浪狗」請願:主人啊,養我也請管教我,像教養嬰兒一樣。阿門。


面子、裡子、漫談

                                                                                    2009-03-22

坦白講,面子、裡子,不是我慣用的詞彙,尤其是裡子,很陌生,倒是常用內容、內心、本意,來取代裡子。但是一星期來,面子、裡子的思考,常在我腦海裏打轉,只因為在一個合唱團聚餐的談話裡,一位朋友向同桌的友人求救:「嗨,面子、裡子到底怎麼以英語解說?我道了老半天的理,我的洋老公還是不得其解。」全桌人沉默了三十秒之後,坐在這位臺灣洋女婿旁的一位先生,恰巧是我的老公,首先發言,舉了日本的「建前」、「本音」來說明中國的「面子」、「裡子」。
他說,根據日本發行的一本書的分析,日本人說寒暄語常常與他內心的本意不同,聽者需要熟悉他們的文化方可判斷或猜測語意的真面目。比如:一位日本人有一位美國友人。這位日本人三番兩次地邀請美國友人到家裡作客。這位美國友人不察日本文化的特色,信以為真,雖然兩家距離遙遠,需要兩、三個小時的車程,美國友人也勉強赴約,相談甚歡。不料,離去前,日本人又一再地說任何時候來訪,隨時歡迎,請不要客氣。這位美國友人不知要如何應對。聽到這樣的解釋對我而言很新鮮,我沒有這樣的認知。用餐期間我斷斷續續聽到一些他們的對話,這個話題讓這兩位男士對美國、日本、印度(美國公司裡印度工程師很多喔)、臺灣文化比較的感慨。整個餐會只顧說話,還得我做妻子的替老公挾菜,提醒他,不要忘了吃飯呀,回家沒有宵夜可吃的!散會前合唱團團長走到這位洋女婿旁問道:「什麼時候要加入我們的合唱團呀?我可以替你把歌詞英語拼音。」我先生和美國朋友對望一眼,一個是,你看,典型的範例;一個是,若有所悟地點頭。面子、裡子的精髓全在這互望的一眼裏微笑收場。以為故事到此為止,但是我的思緒不肯休息。第二天一早,我跟老公說:「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比如上述的那位長者,也許受日本的建前、本音根深文化影響;台灣年輕一代,生長在多面性的文化環境,當不至於有那麼深刻的日本文化基因?或者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我努力回顧生活中面子、裡子的蛛絲馬跡,竟意外的在「憶的路」上冒出點點火花,引人遐思。三、四十年前,讀者文摘的一篇短文有一段作者「挖苦」他的妻子。他大約是這樣描述的:鄰太太到家作客,她剪了一頭新髮,妻子讚不絕口,鄰居喜上眉梢。沒想到訪客一走,妻子竟批評那新剪的髮型又短又難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作者覺得他的妻子,那天晚上「非常不可愛」;我倒覺得作者誠實得可愛。前些天,一位朋友在談話間,甩甩頭,問一句:「你們看,我在臺灣剪的髮型好看嗎?」正不知如何應答,話題又轉了方向正好避免沉默的尷尬。我們不在乎她的髮型好不好看!當場的無言不知朋友是否察覺?而無言有時是很不得體的。有一次,隨父母親到朋友家拜訪。他家媳婦做了蔴薯招待,爸爸高興地連說好吃,我則默默地吃了一粒。回到家,爸爸頗不以為然地說我捨不得稱讚別人。好不好吃並不重要,主人有誠意招待是要謝謝的,不必那麼吝於客套吧!二十年過去了,前些天,我在電話裡跟那位即將請辭的團長說做得很好啊,給足他面子。他也客氣地說一些客套話。仔細回味這樣的對話,面子、裡子,真真、假假,還真累人。這種人情上的累不要太刻意去理會吧,冷眼旁觀倒也是生活學習的機會。但是,社會上重量級人物說話,面子、裡子訴求的分寸,就不是自己可以裁定了斷的。過去幾個月,「蘋果電腦」的總裁賈柏先生體重驟減,引起許多專業投資機構,私人投資評論網站的關注,賈柏不得不召開記者會說明自身的狀況。隔天,許多財經分析家,報紙標題,都公認賈柏的談話表達一些他以往不願分享的「個人隱私」,但他們強調整個記者會,重要的不是賈柏說了什麼,而是他沒有說什麼。「蘋果公司」以創意作品為人樂道,賈柏是蘋果創意作品的靈魂,萬一,賈柏有個三長兩短,他的後繼人選是否可以承擔這個創意的靈魂,將影響幾千萬人的投資指向。許多人呼籲賈柏先生不要避談隱私應將公司經營承續的問題,面、裡俱到,交待清楚。社會對一個公司的總裁尚且有這種實質的要求,何況國民對一國的總統?總統的地位讓他立即有超級的面子,面子帶來的責任,國民更要確認總統的裡子:素質能力,總統的決策、緊急應變的能力更要透明化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美新選總統歐巴馬在元月二十日就職前兩個月,為了內閣提名,為了搶救經濟衰退問題,不時招開記者會,盡量將行政程序透明化,強調他還不是總統,但不妨礙他向國會,國民,精神講話,呼籲正視經濟不景氣的現實,叮嚀二00九年會更困難,沒有刻意引導百姓構思經濟很快會恢復的假象。雖然他不是我的投票人選,但憑他誠實以對的處事態度,已得到我相當的尊敬。總統的面子不會因承認經濟困難而有任何損失,但因誠實面對,提出政策來擔當,反而讓百姓產生大家同在一條船的「戰鬥精神」。這樣看來,這面子、裡子的含義,就像「爭面子不如靠裡子」,要有面子,先充實裡子,以實質能力做基礎的面子,不必爭取也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一旦得到他人的尊敬自然有面子。不論公家機構或私人公司,在位的人,一旦發覺自己能力不足以承擔重任而提出辭呈,初看好似失了面子,仔細審思,因有自省斟酌的勇氣,終將得到他人的尊敬。為了面子,謊報學歷,謊報身分,研究數據作假,年年說謊,以假代真,即使遭到質疑也面不改色地堅持謊言,這種人心目中恐怕只有自我,沒有他人了。以為面子、裡子,可以自我獨尊,心中執意不察規範社會行為的戒尺,終究會讓人輕笑,會有什麼面子?而這種人,通常又很會給自己冠冕堂皇的下台階。對這種裡子不實的人,偏偏有人還會給他面子,雙方互惠一番,唉。如何分辨真真假假,面子裡子,還真是人生一大課題。在一本退休雜誌上看到一則新聞,日本老人的罪犯問題。近二十年來,六十五歲以上的日本人口增加兩倍,但六十五歲以上犯罪的案件,則多了五倍。雖然這些罪案多半是小事,逛街時,順手牽羊,但專家說這都是老人寂寞惹的禍。想想看啊,這麼重視「建前」的日本人,可以不顧面子偷東西只因心裡實在寂寞得難以度日!被警察抓到時還有人可以說說話,有人關心呢。他們不能開口向家人、朋友、社工要求:「我很寂寞,陪我講話。」哦,那多沒面子!生活處事讓我們直指本意免去語意抽絲剝繭的憶度是不是單純一些?雖如是說,回想當我在團體聚餐時,提醒老公不要只顧說話,我的裡子是否意味著:「喂,不要只跟他說話呀,分點心思給你身邊的她啊!」也許吧,但我的先生話興正濃,讓他去吧,不然他會說:「我一輩子都給你咯!」人生舞台上,面子、裡子,忽明忽滅,很有趣,也真難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