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7, 2013

看鸚鵡悟人生?

                                         刊載日期:2008-10-13 

『嘿,你看,它一點都不怕人』,上個週末當我走上常去的球場的第十一洞發球台看到一隻大約三個月嬰兒的拳頭一樣大小的不知名小鳥時,我這樣叫嚷著。走近一看,還有脫落的乳毛,我彎下腰安放小白球,它也只是『跳』了幾步,當時我還說它不會飛,可能從鳥巢掉下來吧。說完之後,我專心的發球再也沒有回頭注意那隻小鳥。回到家,球場上這個小插曲讓我回想到看過的鳥書,而有了這篇短文。
一本比泰山更原始簡單的兒童書:一隻小鳥尋找媽媽的故事:母鳥為將臨的小鳥覓食而離巢,初孵的小鳥睜眼看不到媽媽,心急離巢尋母,一路上遇到貓、雞、狗、牛,它都問一聲:你是我的媽媽嗎?甚至車、船、飛機,它都誤以為找到媽媽了,最後一個巨大無比的挖土車把它『送』回巢,正好覓食的母鳥也飛回巢,母子相認皆大歡喜,這是女兒小時第一本看圖背誦的故事書。鳥是否認知,或認知多少,我從沒有費心探究,因此三年前當我讀The Wild Parrots of Telegraph Hill時,感覺相當新鮮,沒想到人與野生鸚鵡還可以有那麼豐富的互動。只是讀了幾個章節後,作者還是起勁地描述鳥A、鳥B與鳥C的特性以及爭食的反應,我覺得乏味。也許作者寫的是他的鸚鵡朋友,而我讀到的是一群與我無關的鮮豔野生鸚鵡,在一個原本安靜的社區裡製造風波。對這本書我一點也沒有交集,實在沒耐心看他怎麼餵食,怎麼分辨誰是誰;我相信只要對一件事情專注,專注的過程中將體驗喜悅,我確定他必然有這種感念,但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專注過程中的沈淪,高亢,痛苦、寂寞,會神、領悟,而不是餵鳥經。最後一章節,作者公式化的領悟自然宇宙深奧的意義,對我而言缺乏說服力。其實他做零工糊口,整天跟鳥混在一起,六年下來他於鳥有情,也是自然,他同時讀一些禪學過快樂生活,我一點也無權批評他的生活方式,偏偏出書跟我說人生大道理,我怎麼感動?從最後章節充滿禪意的文字,讓我覺得他意識到出書製片的機會,嗅出挖到銀礦的契機,一場禪悟竟是膚淺的文字遊戲,因而對他的故事起了反感。就像我看過『March of the Penguins(企鵝寶貝) 之後,看到一本書介紹它時說這群南極企鵝生存掙扎的電影是一個愛的故事,我也不以為然:從企鵝找配偶,生蛋,孵蛋,覓食,護兒,我看到所有生命求生延續的共通性;整片沒看到企鵝爸或企鵝媽餵食別家的孤鵝;我看到企鵝生命的起點,過程,終點,就如片名說的,企鵝生命的運行。至於愛?那是人類最拿手,附加的想像力。我也有與鳥有約的經驗:一隻不知名的鳥在我家後院的階梯上覓食,不時地往落地窗內『看』我們,我也隔著窗研讀它,說實在也撩起我一絲鳥趣,只是一星期下來,階梯上都是它留下的痕跡,很不清潔,讓我才興起的好奇心冷下來,拿一盆花擺在它徘徊的地點,就這樣把它趕走了;安靜的房裡傳來嘟、嘟的聲音,探究竟,原來洗衣房外的樹影印在窗戶上,讓棲息在樹上的鳥以為樹影是另一個落腳的樹梢,不時地往『玻璃樹』飛,靜靜地看著鳥弄出嘟嘟的聲音,先是覺得有趣,然後覺得它笨,試一天、兩天也該知道『此路不通』了嘛!三、四天後實在不耐煩它的單調聲,靈機一動把窗簾放下,嘿,樹影不見鳥也『變』聰明,飛走了。因為這些小插曲我重新看待這本書,翻翻筆記再比較我此刻的心情,我還是認為作者把禪說商業化了,但不容否認,他的鳥經確實花了功夫。
為什麼我把鳥趕走而他不這麼做?原來我的窩是我的家,不耐煩鳥糞弄髒我的地盤,而他呢?他是無殼龜,他的窩是租來的,不是用血汗錢租來的而是用勞力交換來的;他只看到鳥來作伴的歡喜,不在乎斑斑點點的難堪;樓下鄰居因群聚的野生鸚鵡影響生活環境而抗議,(六年之內,從四隻野鸚變成二十六隻,想想看有多吵,多髒。)作者還認為別人無情呢!在這種私心的情況下說禪,實在是浪費了。
為了寫這篇短文回頭查看作者Mark Bittner的近況,他出版這本書和紀錄片之後,人生道路上大轉彎成了作家。他高中畢業不久,曾到歐洲以搭便車遊玩四個月,回美後學三年的音樂,在街頭賣藝,音樂熱情減退後,流落舊金山打零工過活,因緣際會與野生鸚鵡串聯,又搭上美國人對東方宗教的熱潮,出版本書居然上了暢銷書的排行榜,他再也不必打零工流浪。他正準備出版他街頭流浪十五年的回憶錄呢。出書後,經過這些年的轉變,他說當年他以為這輩子會與那群野生鸚鵡保持親密關係,現在他說他從來就不打算這麼做,還是讓自然界自然運行吧。想想我把鳥趕走,在球場上沒有費心替小鳥找避所,也是反應我生活的體驗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的理論正是自然界萬物運行的寫照。

Saturday, August 3, 2013

Gap Year的聯想



                                                                           刊載日期:2008-09-27

四、五十年前,在臺灣考大學是一件大事,高二起,老師、家長與學生,心中唯一的目標:大學,其餘的以後再說。那時候為了配合聯考,高二開始分班,文科:文與商,理科:生物、數學、物理。報考前就得填志願表,大多數的學生總以錄取分數的高低排列來決定學校的順序。記得當年父親過目志願表時,擔心我沒有填女子大學墊底以防萬一。我堅持不肯,理由是初高中六年讀的都是女子學校,大學要有男生才像樣。回頭看,我糊里糊塗地照分數排志願卻堅持不讀女子大學,有些本末倒置的可笑,但是跟我一樣懵懂的學生不在少數;有些人抱著先考上一所學校,讀不讀無關緊要,有些人上了幾個月的課實在念不下,休學重考是常有的事。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心情,以精疲力竭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而那年頭大部分的學生都只是「乖乖地」在家度日等開學。
前些天在一個廣播節目裡第一次聽到「Gap Year」這兩個字覺得很新鮮。記者訪問一些高中剛畢業的學生,這些學生都計畫在入大學前暫時休息一年,國內外到處走走,給自己多一點歷練的生活經驗,同時抒解三年來申請大學所帶來的壓力。聽那些學生講述未來一年的計畫:有的要到國外做實習生、有的參加野地求生、有的到大城市打工、有的下鄉做義工、有的以團體的方式參與,有的以自助旅行的方式完成;每一位都充滿著活力與期待。這則新聞讓我憶起大學時我的男友(現在的丈夫)曾經「夢想」休學一年,在沒有任何「責任」之前到處旅行嘗試另類生活;他終究沒有膽量放手去做,那個夢想至今未能實現;可憐他早早交了女朋友,從來沒有快樂逍遙的「單身」經驗,雖然他說結婚早,他無怨無悔,但是當我聽到這群年輕人的「Gap Year」經驗時,不由自主地猜想他的內心深處是否有一絲被他「隱藏」的遺憾?
為了進一步瞭解「Gap Year」的意義上網查資料,原來「Gap Year」指在生命兩個階段中的緩衝期,而最被人樂道的是高中畢業上大學之前的這段時光,也許一年也許少於一年,利用這時段到國內外做不同生活的體驗。在英國與澳洲,這種風氣盛行多年,最近美國趕上這個流行風。美國頂尖名校「哈佛」鼓勵被錄取的學生在未註冊前考慮「Gap Year」經驗。根據許多大學的行政人員觀察,學生雖暫緩一年註冊,但這一年的特殊體驗反而讓這些學生上學後能夠專注功課及時畢業不會半途而廢。當然我們不能說「Gap Year」經驗是萬靈丹,但好好計畫這一年的活動,這種體驗將可受用無窮;離開父母的庇護入社會之前有機會體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處境,奠定獨立的基礎,建立人與人溝通的網道,都有助於正面的成長,懂得珍惜擁有的機會。有些高中生三年來乖乖地唸書一旦上了大學面臨開放的花花世界,玩樂之心蜂擁而上,好似要彌補高中生涯的平淡反而不知如何把持目標,有的甚至被學校退學,可惜了。
這種「Gap Year」經驗是不是臺灣所謂的遊學?兩年前一位姪女來美學習英語,從她那兒聽到遊學這名詞,研究所畢業面臨就業的人生另一階段,她給自己暫緩期,先去美國中部一所大學修短期語文班,結束之後,意猶未盡又來西雅圖就讀一所社區大學的語文班。本以為她自己申請學校許可,與她談話之後才知道她在美中時聽我提到此間一所社區大學的名字,她與臺灣一家服務社聯絡代為申請,就這麼簡單地又在美西逍遙遊學三個月。有了網路之後全世界都連了線,資訊的取得以地理位置看,遠在天邊,以搜索的立場看,近在咫尺,有人說今日的資訊存在雲間,任何人都可以分享。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學英語何必跑到美國來,在臺灣(或任何地方)聽廣播、看電視電影、讀英文書報,只要有心繼高中的英文基礎之後,都可無師自通更上一層樓;但這種途徑對有些人而言是何等的寂寞無趣!遊學或是「Gap Year」經驗常是與陌生者、陌生的文化接觸的學習成長,我們說增廣見聞就是這個意思吧。
根據報導,美國一個高中畢業生要有「Gap Year」經驗花費大約一萬美元至兩萬美元,這不是人人都享受得起的負擔,美國已經有一些非營利機構替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爭取學習經驗均等的福利,他們認為這種到國外學習的經驗不能視為奢侈,這種「Gap Year」經驗可以幫助年輕一代開闊心胸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世界觀。
「開眼界」有時不必花錢只需要流汗花腳力,就能體驗到「充電」的滿足。在南加州一所低收入的高中,一位老師帶領一群青少年走一條長約二十一公里貫穿洛杉磯市通達海邊的人行道,讓這群難得一訪豪華商店,擁抱大海的高中生觀摩一下另類的生活環境,學生行走時不得戴耳機聽音樂,要與同學聊天,盡情地聽一聽城市的聲音。他們上一次的活動是兩年前到「優勝美地」國家公園露營,老師對這種活動不求任何奇蹟,只是介紹學生「外面」的世界,引發他們一些想像力,讓他們有夢;攤開雙手擁抱山,我來了,海,我來了的豪放,登高之後的滿足,浪聲洗滌之後的寧靜(啊,花蓮高中的學子們,有山為伴,與海為鄰的幸福),屬於自然界打開心眼的機會,在一位老師的帶領下,機會像一塊在湖上跳躍的石頭,帶來歡欣也帶來漣漪。學校辦的活動雖是免費,卻必須在學業上取得合格的成績才有資格參加,開眼界的經驗不是垂手可得反而更值得珍惜,人助自助者也是成長期間可貴的體驗。
Gap Year』讓我也開眼界,有了一些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