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移民的大熔爐。克林頓當總統時,為了讓國內的移民文化間有更深層面的交流與認識,選定五月為文化交流月。從那時候起,此間的臺灣人社團每年都舉辦臺灣文化活動。許多華順頓大學的臺灣留學生也在校園內負責推動。最近幾年邀請來美的表演團體成員都很年輕,舉止透露才藝與信心。隨團有節目主持人,不僅成員之間配合得體,演者與觀眾的互動也熱絡有趣;團員裡總有英語說得流利得體,讓不懂台語或華語的人,也跟得上笑聲、掌聲。英語不靈光的人也不扭捏作態:台上一問,台下一答,直覺臺灣年輕人可愛,再也不是死背書考好試的『乖學生』,對他們由衷鼓勵祝福與期許。散會後,觀眾的印象總是:啊,比我們年輕時的信心與能力強太多,他們表現的包融性就是國際觀的心胸,實在看不出需要替他們擔心『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問題。
前些天,在書店遇到我先生以前的同事,一位中國人。她說:「要搬家了。唉,我先生認為要搬到最好的學區,讓孩子唸最好的學校,…賺的錢全用在孩子身上啦。…很好笑,新家那條街住的全是中國人,沒有白人,只剩一家日本人。學校裡,白人反而是少數呢。」雖然她沒有明講街名,我們也知道她說的是哪個社區。不瞞你說,我買屋是要避開這種同化地區的,我可不要左鄰右舍都是中國人,雖然他們也已歸屬美國,但是,不一樣啊。『天安門事件』後,許多當時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申請政治保護,可算是大量中國留學生在美居留的先聲;美國微軟公司在西雅圖周邊城市造就許多中國移民。公司鄰近的社區成為他們躍進『上流』社會的踏板。像那一位同事一樣,等孩子上初中的年紀時,朋友間互相比較的壓力,讓他們咬緊牙關買最好學區的房屋,大家作伴一起拼成績。其實,好成績只是教育過程裡的一個符號,孩子成長過程,校內、校外學到的生活經驗才是精髓。依我看,在文化大熔爐的國度,住進一條全是中國人的街,在某方面而言,是將生活教育的門窗關閉了。好成績也許申請到名校,在人生中,這只是一時的風光,一生的成就要爭的,不是這個。
一九六三年以前,美國的教育制度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六三年,美最高法院下令終止種族隔離,因它違反美立國平等精神,黑人一樣有權利就讀任何一所大學。當年,阿拉巴馬州州長執意抗爭,揚言駐校阻擋黑人進校門且不惜一戰。當時美總統甘耐迪與他的智囊團機智地避開與州長正面衝突,帶引學生先住進學校宿舍,以免點燃白人仇恨黑人的氣焰,那兩位黑人學生隔天順利註冊就讀。事後,甘耐迪在電視向全國說明他與團隊處理的過程,強調:讓全國人民享受自由的時刻到了,不容延視。他鼓勵百姓打開心窗,接納教育均等的精神。尼克森於一九七O年的一場演講,敲醒美印地安人的大學夢,也刺激白人的反省自覺。他說,印地安文化是生存奮鬥的精神,他讚賞感謝他的高中足球教練,一位美印地安人,給他的人生教育奠造他成為總統的根基。一九七三年,年輕的印地安人大量湧入校門,尼克森替他們的求學路開啟大門;而許多受過教育的印地安人成為印地安文化的保護與推廣者,讓祖先的奮鬥精神在子孫的血液裡繼續耕耘。
這兩位總統以保護的行為闡明自由的深意,而他們的行事都是根據法令條文,並親身解釋執行這法令的重大意義;拋棄不合時宜的法規定立新法,再依法行事。而不是臨時修法補洞只為一時方便行事。去年秋,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的新聞陸續報導,當時的標題有「陸生來台就學尚未開放,私校積極準備」。二OO九年五月,承認中國學歷的爭論熱烈。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開放陸生來台,有助兩岸青年交流,也能和國際接軌。不知有關單位是否到校園舉辦研討會,聽學生的顧慮與期待?畢竟學歷開放,勢必影響臺灣的大學生,臺灣學生的心聲是什麼,我們關心嗎?政府的政策先要保護國內學生的權益。(舉些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不能收加州的學生,因加州有醫學院,華大只接受本州與沒有醫學院的鄰州的學生申請;美各大學為保持自校的水準與該校學生的權益,學校間學分的認同,審核條件嚴格,很少照單全收的);教育部長其實不必擔心臺灣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反而是上一代的人比較缺乏這種國際觀的思維。臺灣早期的教育模式扼殺許多獨立思考的基因,壓抑創作的啟發;這樣的教育下,有些人即使換了一個環境,因沒有這種素養而無法欣賞、比較他人文化的優點,獨尊傳統還洋洋自得。台上歐開合唱團以美麗的和聲唱著「Walking
down the street」…,謝威宇樂團有客家現代創作歌謠…;不是悲戚的小調,是全球音樂語言,爵士風味。
前些天,此間報紙的一則新聞:侵入性害蟲隨著貨船抵美,西雅圖海關及時阻擋登陸。運載籬笆木材的中國貨船入關前,海關人員在船上檢視翻動木材時,看到三、四種侵入性的害蟲在木材上爬行,海關人員立時通知全美各港口引發對這個船公司貨物的警覺性。各港口一致勒令貨船折回,及時避免一場農害。船主同意變更木材的貨源,裝貨前提高警覺,不然將成為美港口拒絕往來戶。如果阻擋不及,這些害蟲將危害美國農作物:麥、梨、生菜、青花菜、稻米等。據報導,美國每年因侵入性病蟲害農作物損失達一兆美元(一萬億)。你問,這有什麼關連?唉,臺灣政府一連串對中國開放的政策,所根據的條款在一年之間快速訂立修正,難免有缺失。各部門與民間團體之間有機會謹慎討論監督嗎?立法時是否把台灣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優先的保護下,鍥而不捨地把關?臺灣寶島多年的農業經驗、好不容易提升的生活水準、環保觀念,會因對中國大量開放而失去競爭的能力?降低水平嗎?開放的同時要固守的原則我們堅持嗎?
一位伊拉克極端份子,返正之後對先前的暴行感慨地說:人一生進展的階段都有他的邏輯,就如每一種水果各有它的成熟期。臺灣前途進展邏輯是啥?「一整條街住的全是中國人」,一點也不好笑,但它正在美國許多城市中進行。臺灣,我們要的,是什麼?你知道嗎?你關心嗎?
5-12-20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