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日期:2008-11-27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常有出奇的轉折,讓讀者驚嘆;讀者隨著年事經歷的磨練,回頭再讀他的短篇,總能挖掘一些以前沒有的感受,心思起伏,驚訝於作者的神筆,歡喜於自己的成長。
海明威,滿腦收藏著畢生生活體驗:一八九九年出生,從小受父親的影響熱愛戶外生活,釣魚、打獵、在荒野露營。高中畢業自願從軍,二0年代法國巴黎「失落的一代」文人聚落,戰地記者的冒險,支持西班牙內戰,非洲的探險,西班牙的鬥牛,古巴的生活經驗,每一個經驗都是他寫作的素材。不幸,年老時憂鬱纏身,接受電擊治療(那年代,用電擊腦部來治療憂鬱症!)而影響他的記憶力。五十多歲時,在非洲有兩次飛機失事造成傷害,行動不便是個負擔,卻怎麼也比不上記憶力喪失的沉悶、惶恐、萎縮。海明威選擇在自家的樓梯口舉槍結束他自己無法挽回的生命晚鐘,距離他六十二歲生日僅十九天。
寫這兩篇非洲打獵的文章時,他正值三十少壯年華;兩篇都有死亡的描述,卻是截然不同的氣氛。《The Snows of Kilimanjaro》像是無聲電影,(葛雷哥萊畢克主演的《雪山盟》以此短文改編。)用意志和死神角力。主角Harry,是一位過氣的作家,想要藉著非洲的原始刺激遲鈍的心靈,藉生活的不便再度迎向自然的挑戰,以獵場上嚴謹的訓練精神想找回他曾有的色彩筆鋒,找回他擁抱生命的熱愛情緒。然而天不從人願,在非洲叢林裡,他為了攝取一個鏡頭,被荊棘刺傷導致發炎壞疽癱瘓。躺在荒野的山腳下等待救援,遙望覆蓋白雪的山峰(Mt. Kilimanjaro,請參考註解)「高壯,像世界一樣寬廣,在陽光下無可言喻的白亮」,海明威這樣描述著││這過氣作家畢身的經歷在腦海裡蜂擁震撼,無奈力不從心,壞死的肉體吸引著死亡的空氣,看著死神一步步逼近。臨死的那一刻,帶著素材和夢,在夢中見到雪山頂點的天台,祂,不是傳說中文化的天堂,朝聖的廟宇。惆悵無邊,在死與夢之間,竟是這樣使不上力的,悵然的,孤單的,雪白的,寂靜。
《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是動作片,人與人爭執,人與動物搏鬥。讀第一段,就讓人納悶,為什麼獵獲一頭大獅子的慶宴中,只有嚮導起哄式地誇笑,高舉的酒杯間穿梭著迴避的眼神…,故事就在曖昧的眼神中展開:每一個勝利的遊戲,都有它的驕傲,有它的崇拜者。而失敗帶來的羞辱卻是不能分享的,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自己去咀嚼。主角Francis MaComber,躺在非洲叢林的黑夜裡懊惱委屈,白天發生的情節歷歷在目,嚮導獵前的叮嚀還在耳際,然而萬料不到,躲在深草中中了兩槍的獅子,竟從正面撲擊而來,顧不了嚮導的指令要沉著警告讓獵友做出防衛的準備,他拔腿就逃,陷他人於危險的狀態。慶功宴上,輕蔑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夜半偷情而歸的妻子也理直氣壯,毫不羞愧。
海明威筆下的人物是不甘失敗的,勇敢是可以學習的,求勝是生活掙扎的最終目標。這個掙扎,是故事的轉捩點;有掙扎就有反省,勇敢是可以準備的,向人誇耀是人類的欲望,失敗是可以扳轉的,這扳轉的意念,是這個故事的重心。信心的重建,有時是在一念之間,信心的建立是先要承認害怕,為避免害怕就要正面迎戰。故事裡的主角經過一夜的反思,再度上獵場時他秉持沉著的態度,得體適時的疑問贏得嚮導的尊敬。信心一旦重建,獵勢如排山倒海不可收拾;正當他歡欣品嚐獵物勝品時卻被等在遠處觀望,心懷疑念的妻子「意外」死亡,讓他短暫的自信,快樂時光,隨即破滅。
海明威的作品從不避諱描述死亡,表述的悲劇情緒各有不同的面孔,有的沉重、有的無奈、有的輕佻帶著嘲弄。在短短的篇幅裡,思潮曲折起伏,帶給讀者一個畫面,讓我們在畫中亦有想不盡的空間與回應。以簡潔的文辭表達一個故事,又能震撼讀者的情緒,海明威就是有這般能耐!讀他的小說,感覺自己像偵探,常常想在文字間找痕跡,推敲作者所要表達的客觀的深層文理含義。文章裡沒有詳細的對人與物的描述,卻常常在個個角色的談話用字間,讓讀者見到作者要呈現的人物。筆下的人物不是偉人,不是梟雄,從他們的眼神,話語,讓我看到自己,看到朋友,平凡的小人物,讀來卻氣勢逼人;而每個故事裡幾乎都有他自己的影子:無可奈何的人生觀,隱約的悲劇性英雄意識,一點都不含糊地刻劃文中人的怯懦。
故事裡的死亡,都有安排,就像他安排自己的。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他選擇離世,一如他的父親。
註解:Mt. Kilimanjaro: 吉力馬扎羅山,山齡,一萬一千多年,位於坦桑尼亞東北部。《科學》雜誌,二00二年,十月十八日刊物裡,有美俄亥俄州大學地質學教授,Lonnie Thompson,為文預測於二0二0年,此山上的積雪將消失,而消失的原因,科學家各有說詞。※
海明威,滿腦收藏著畢生生活體驗:一八九九年出生,從小受父親的影響熱愛戶外生活,釣魚、打獵、在荒野露營。高中畢業自願從軍,二0年代法國巴黎「失落的一代」文人聚落,戰地記者的冒險,支持西班牙內戰,非洲的探險,西班牙的鬥牛,古巴的生活經驗,每一個經驗都是他寫作的素材。不幸,年老時憂鬱纏身,接受電擊治療(那年代,用電擊腦部來治療憂鬱症!)而影響他的記憶力。五十多歲時,在非洲有兩次飛機失事造成傷害,行動不便是個負擔,卻怎麼也比不上記憶力喪失的沉悶、惶恐、萎縮。海明威選擇在自家的樓梯口舉槍結束他自己無法挽回的生命晚鐘,距離他六十二歲生日僅十九天。
寫這兩篇非洲打獵的文章時,他正值三十少壯年華;兩篇都有死亡的描述,卻是截然不同的氣氛。《The Snows of Kilimanjaro》像是無聲電影,(葛雷哥萊畢克主演的《雪山盟》以此短文改編。)用意志和死神角力。主角Harry,是一位過氣的作家,想要藉著非洲的原始刺激遲鈍的心靈,藉生活的不便再度迎向自然的挑戰,以獵場上嚴謹的訓練精神想找回他曾有的色彩筆鋒,找回他擁抱生命的熱愛情緒。然而天不從人願,在非洲叢林裡,他為了攝取一個鏡頭,被荊棘刺傷導致發炎壞疽癱瘓。躺在荒野的山腳下等待救援,遙望覆蓋白雪的山峰(Mt. Kilimanjaro,請參考註解)「高壯,像世界一樣寬廣,在陽光下無可言喻的白亮」,海明威這樣描述著││這過氣作家畢身的經歷在腦海裡蜂擁震撼,無奈力不從心,壞死的肉體吸引著死亡的空氣,看著死神一步步逼近。臨死的那一刻,帶著素材和夢,在夢中見到雪山頂點的天台,祂,不是傳說中文化的天堂,朝聖的廟宇。惆悵無邊,在死與夢之間,竟是這樣使不上力的,悵然的,孤單的,雪白的,寂靜。
《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是動作片,人與人爭執,人與動物搏鬥。讀第一段,就讓人納悶,為什麼獵獲一頭大獅子的慶宴中,只有嚮導起哄式地誇笑,高舉的酒杯間穿梭著迴避的眼神…,故事就在曖昧的眼神中展開:每一個勝利的遊戲,都有它的驕傲,有它的崇拜者。而失敗帶來的羞辱卻是不能分享的,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自己去咀嚼。主角Francis MaComber,躺在非洲叢林的黑夜裡懊惱委屈,白天發生的情節歷歷在目,嚮導獵前的叮嚀還在耳際,然而萬料不到,躲在深草中中了兩槍的獅子,竟從正面撲擊而來,顧不了嚮導的指令要沉著警告讓獵友做出防衛的準備,他拔腿就逃,陷他人於危險的狀態。慶功宴上,輕蔑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夜半偷情而歸的妻子也理直氣壯,毫不羞愧。
海明威筆下的人物是不甘失敗的,勇敢是可以學習的,求勝是生活掙扎的最終目標。這個掙扎,是故事的轉捩點;有掙扎就有反省,勇敢是可以準備的,向人誇耀是人類的欲望,失敗是可以扳轉的,這扳轉的意念,是這個故事的重心。信心的重建,有時是在一念之間,信心的建立是先要承認害怕,為避免害怕就要正面迎戰。故事裡的主角經過一夜的反思,再度上獵場時他秉持沉著的態度,得體適時的疑問贏得嚮導的尊敬。信心一旦重建,獵勢如排山倒海不可收拾;正當他歡欣品嚐獵物勝品時卻被等在遠處觀望,心懷疑念的妻子「意外」死亡,讓他短暫的自信,快樂時光,隨即破滅。
海明威的作品從不避諱描述死亡,表述的悲劇情緒各有不同的面孔,有的沉重、有的無奈、有的輕佻帶著嘲弄。在短短的篇幅裡,思潮曲折起伏,帶給讀者一個畫面,讓我們在畫中亦有想不盡的空間與回應。以簡潔的文辭表達一個故事,又能震撼讀者的情緒,海明威就是有這般能耐!讀他的小說,感覺自己像偵探,常常想在文字間找痕跡,推敲作者所要表達的客觀的深層文理含義。文章裡沒有詳細的對人與物的描述,卻常常在個個角色的談話用字間,讓讀者見到作者要呈現的人物。筆下的人物不是偉人,不是梟雄,從他們的眼神,話語,讓我看到自己,看到朋友,平凡的小人物,讀來卻氣勢逼人;而每個故事裡幾乎都有他自己的影子:無可奈何的人生觀,隱約的悲劇性英雄意識,一點都不含糊地刻劃文中人的怯懦。
故事裡的死亡,都有安排,就像他安排自己的。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他選擇離世,一如他的父親。
註解:Mt. Kilimanjaro: 吉力馬扎羅山,山齡,一萬一千多年,位於坦桑尼亞東北部。《科學》雜誌,二00二年,十月十八日刊物裡,有美俄亥俄州大學地質學教授,Lonnie Thompson,為文預測於二0二0年,此山上的積雪將消失,而消失的原因,科學家各有說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