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dhartha》(流浪者之歌)有感
Hermann Hesse(赫塞)於一八七七年出生。父母是虔信派傳教士,寄望他跟隨家傳,研究神學。一八九一年就讀基督教神學院,但是被學校開除,他不願再接受學院的束縛,離開學校在書店做店員,後成為書商。他加入讀書社,博覽群書立志成為作家。一九四六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他於一九一一年旅遊印度,對當時印度的生活環境頗為失望,但是著迷於東方宗教的內蘊,於一九二二年,《Siddhartha》這本書問世,探討個人心性的修養與外在環境的平衡,追求一個超越金錢、數據、時間的精神生活。
在真實的故事裡,印度公子Siddhartha Gautama選擇放棄王子的身分,過乞討,苦身修行,終於悟得八正道、佛心精神。赫塞在書中將王子的名字分成兩個人,Siddhartha,西達塔,一位婆羅門教主的兒子, Gotama,一位修行得道的大師,也是書中的佛;加上擺渡人Vasudeva,藉由三人之間問道、尋道的過程來表述自己對佛教的體認。他以在樹林裡一條很長的河流作比喻,藉此技巧地點出佛學此岸--入世,彼岸--出世,的兩個境界;再以浪女Kamala代表世間情慾之火,煩惱的根源,增加人間情世求道掙扎的真實性。
Hermann Hesse(赫塞)於一八七七年出生。父母是虔信派傳教士,寄望他跟隨家傳,研究神學。一八九一年就讀基督教神學院,但是被學校開除,他不願再接受學院的束縛,離開學校在書店做店員,後成為書商。他加入讀書社,博覽群書立志成為作家。一九四六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他於一九一一年旅遊印度,對當時印度的生活環境頗為失望,但是著迷於東方宗教的內蘊,於一九二二年,《Siddhartha》這本書問世,探討個人心性的修養與外在環境的平衡,追求一個超越金錢、數據、時間的精神生活。
在真實的故事裡,印度公子Siddhartha Gautama選擇放棄王子的身分,過乞討,苦身修行,終於悟得八正道、佛心精神。赫塞在書中將王子的名字分成兩個人,Siddhartha,西達塔,一位婆羅門教主的兒子, Gotama,一位修行得道的大師,也是書中的佛;加上擺渡人Vasudeva,藉由三人之間問道、尋道的過程來表述自己對佛教的體認。他以在樹林裡一條很長的河流作比喻,藉此技巧地點出佛學此岸--入世,彼岸--出世,的兩個境界;再以浪女Kamala代表世間情慾之火,煩惱的根源,增加人間情世求道掙扎的真實性。
Siddhartha,身為貴族心卻不屑於豪華享樂的膚淺,執意尋求擺脫人類生老病死的憂慮和恐懼的束縛。幾番沉思,毅然離家,刻意體驗苦行以乞討為生。他是一位用「心」追尋宗教根源的思想家。苦行僧奉行的教條,要求眾僧隨時隨地警戒物質的誘惑,分分秒秒提醒慾望是萬惡的根源,並不是他理想的宗教。另一方面,Gotoma處心積慮以講道修行來摒棄外加的煩惱,也不能贏得他的追隨,反而促使他返回人間世的此岸,投入Kamala
的懷抱,過極盡放蕩逃避反思的麻木生活。直到夢中見到Kamala心愛的鳥不再歡唱,僵死在小小的鳥籠裡,警覺他的一生將如籠中鳥一樣,隨著時光的消逝而僵死,讓他在混噩中醒悟逃回樹林。
Siddhartha在河流倒影的自鑑裡,看到一個陌生臉孔,他的驚愕,代表何種心靈的啟悟?對他而言,尋道是試探是鞭策也是省思。佛心慧根使得他在尋道的過程中能點醒自己,放棄外物回歸彼岸,以船夫為老師,再一次的試探、鞭策、省思。
船夫Vasudeva是一位有修行的小人物。河流是他維生的工具,也是他修行時的老師;他在過河的凡夫裡看到人生的眾相:生活是避不開的,生活中苦難存在,快樂也存在,他在流水與水聲中省思,徹悟捨得的真意。得道之後,離開此岸進入森林做一個隱士。
讀到這裡,讓我若有所思:消逝,是生命的本質,面對生命中的風雨陰晴,除了 遺忘與整裝再出發外,還可以有什麼更積極的態度?人類由生至死,因信念而力行,因力行而自在,因自在而圓滿, 若需離群才能修行得道,這難道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
Siddhartha小時的朋友Govinda是一位跟隨者。給他一些戒律他就能服從教導而沒有疑問,跟隨Gotoma多年,總是依照戒律修行,對他而言,恐怕沒有得道的喜悅,卻有行道的安心。晚年巧遇Siddhartha,一席話之後,好像讓他領悟到過去一生的安命求道其實不是發自內心的圓滿,頗有醒悟之悵然;臨別之際竟又要求Siddharth條列明確的規矩方法讓他遵行;Siddhartha再也找不出話語來點醒這位終身是朋友的出家人,於是指示朋友吻他的額頭,是在這種入世人舉止的交情中讓Govinda看到了Siddhartha所說的萬物生命一體始終的圓。
避開屬於自己的生活環境,苦行於陌生的環境,過乞討修行的生活也許是一種歷練,在我看來,卻不是順性自然的表現。智者說要役物而不役於物,我們以為減少物質的慾望就可以凌駕於物質枷鎖,但是生活若時常處在排拒物質享受的掙扎裡,不也是另一種役於物的羈絆?
當然,有人會說所有偉大的宗教人物都是經歷環境、心境的艱難困苦而悟出他們的宗教觀。對Siddhartha的掙扎,我倒不是很感動的。
就如近日全球股市幾乎崩盤,日昨,聽教宗勸告世人,不要為錢煩惱,讓人聽了有一種不入世,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冷漠。說不上什麼大道理來反駁,只覺得有些矯情,如此而已。※
Siddhartha在河流倒影的自鑑裡,看到一個陌生臉孔,他的驚愕,代表何種心靈的啟悟?對他而言,尋道是試探是鞭策也是省思。佛心慧根使得他在尋道的過程中能點醒自己,放棄外物回歸彼岸,以船夫為老師,再一次的試探、鞭策、省思。
船夫Vasudeva是一位有修行的小人物。河流是他維生的工具,也是他修行時的老師;他在過河的凡夫裡看到人生的眾相:生活是避不開的,生活中苦難存在,快樂也存在,他在流水與水聲中省思,徹悟捨得的真意。得道之後,離開此岸進入森林做一個隱士。
讀到這裡,讓我若有所思:消逝,是生命的本質,面對生命中的風雨陰晴,除了 遺忘與整裝再出發外,還可以有什麼更積極的態度?人類由生至死,因信念而力行,因力行而自在,因自在而圓滿, 若需離群才能修行得道,這難道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
Siddhartha小時的朋友Govinda是一位跟隨者。給他一些戒律他就能服從教導而沒有疑問,跟隨Gotoma多年,總是依照戒律修行,對他而言,恐怕沒有得道的喜悅,卻有行道的安心。晚年巧遇Siddhartha,一席話之後,好像讓他領悟到過去一生的安命求道其實不是發自內心的圓滿,頗有醒悟之悵然;臨別之際竟又要求Siddharth條列明確的規矩方法讓他遵行;Siddhartha再也找不出話語來點醒這位終身是朋友的出家人,於是指示朋友吻他的額頭,是在這種入世人舉止的交情中讓Govinda看到了Siddhartha所說的萬物生命一體始終的圓。
避開屬於自己的生活環境,苦行於陌生的環境,過乞討修行的生活也許是一種歷練,在我看來,卻不是順性自然的表現。智者說要役物而不役於物,我們以為減少物質的慾望就可以凌駕於物質枷鎖,但是生活若時常處在排拒物質享受的掙扎裡,不也是另一種役於物的羈絆?
當然,有人會說所有偉大的宗教人物都是經歷環境、心境的艱難困苦而悟出他們的宗教觀。對Siddhartha的掙扎,我倒不是很感動的。
就如近日全球股市幾乎崩盤,日昨,聽教宗勸告世人,不要為錢煩惱,讓人聽了有一種不入世,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然冷漠。說不上什麼大道理來反駁,只覺得有些矯情,如此而已。※
以下是節錄:
簡媜:水證據,赫賽「流浪者之歌」。
曾滋潤年輕時的你,撫慰憂鬱的青春。此時你想起書中追求真實的西達塔,歷經滄桑後來到河邊,『他看河水不停的流呀流,可是河水仍在那裡。河水永遠是相同的,可是每一剎那又都是新的。』
河水啟發他。當他注視水中倒影,看著自己那張疲憊至及的臉欲投河自盡時,忽然自內心深處響出一個聲音,__神聖的『奧』字,這是股老婆羅門在祈禱前後必誦之因,意為『完美者』。河,救了西達塔一命,讓他退去舊我,二度誕生。他學百度人留在河邊,向河求道。
所以,如果有一條河讓你作主,你會騰出一程霧色草岸,讓行吟者走到這空白處輕聲一嘆,而後佇立岸邊,與流水商量,回身把江湖恩怨、世間情仇研成薺粉,沿岸灑自己的骨灰。你不知不覺擊掌,彷彿剛剛舉行河葬,欲拍去指縫間的餘燼。能這樣是美的,生命恢復白淨狀態,不記舊人,不解舊事,不留舊傷。
我的看法:能這樣是美的?生命已然骨灰,沒有狀態,即使有悟,沒有痕跡。這樣是美?
「如果有一條河讓你作主,你會騰出一程霧色草岸,讓行吟者走到這空白處輕聲一嘆,而後佇立岸邊,與流水商量,回身把江湖恩怨、世間情仇研成薺粉」,沿岸飄灑。這樣的修行是生活的境界,是力行,是美。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