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3, 2013

超越那被動的情結


                                                刊載日期:2008-12-31
人生的過程,我們扮演許多角色,當角色只是一個「我」時,你如何自處?會覺得生活比較沒有意義嗎?因為別人對你有需求,會讓你覺得生活比較有目標,比較快樂嗎?
Dr. Polly Young-Eisendrath
,是心理學博士,心理分析家,在《Women and Desire》這本書裡,不時拋出這些題問,讓讀者無法逃避,不得不尋求答案。
把女性自覺當做一種慾望吧!她這樣叮嚀。在成長的旅途上有時需要放慢腳步提醒自己探討生活的目標做自己的主人追求平實幸福的人生:不要只生活在被需要的漩渦裡,只等待他人的肯定來評估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不強求左右他人,不任意支配事物;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伸手接受援助,在面對自己的缺點時,不覺得低人一等卻又能意識到改善的必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同情別人成長的掙扎。這是什麼精神什麼定力是自信、謙遜的平衡,人性成熟的美。
這本書有三點讓我印象深刻:
現代女性,還是跳不出古老神話中 設定的模式
作者引用古老神話故事中女人的舉止心態為例,分析解釋女性的心理狀態。強調經過百年的滄桑,即使在文明進步,科學發達,社會教育形態重大變遷的今日,女人並沒有把自身從只為別人生活而扮演各角色的認識中提昇,還是像古老傳說中,文學家筆下的女人一樣,追求玲瓏體態的膚淺,陷入情緒糾纏的自苦,迷失在自我肯定的假象裡。
今日女性神職的自覺
作者指出過去二十五年來,女性自覺在理念及心靈修行上對西方宗教團體有深遠的影響。女性神職人士敢於向不合理的宗教理念、權威、儀式提出質疑。女性神職在位的人數成就及其影響力,被重視的程度比起一般醫學、法律、經濟方面的女性專業人士要穩固得多。她們推崇理性的崇拜,信仰是用心思考建立的。這樣的自覺讓人欣喜。
作者行筆敦厚中帶有堅韌的毅力,有大師立言的積極風範
佩服作者對禪學、佛學的領悟。我從她幾近三十年來對東方思想的體驗中,感受到新儒學的風韻。孔子儒家的思想,經過歷史事件的演變,歷代文化的浸潤,融入佛學,禪學而成新儒學。基本上就是個人與群體及自然界共存的一種生活關係,生活哲學。作者力行,有回饋社會的誠懇,有反躬自省的敦厚,向內修心養性,不認為贖罪、祈禱是提昇心靈的唯一道路。修行是心靈的寄託,精神快樂的實踐,修行不必有永生,天堂的誘導也能自然運行。也許是作者充滿東方哲理的氣息吸引,看她引經據典勸告、鼓勵女士更上層樓,很感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