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 2014

情境感應


                                                                                       日期:2009-05-18


父母親拜訪朋友,我與他們同行。老友多年不見,氣氛自是熱情愉快。恰逢這位長輩的子媳返家,我立刻像舊識一樣,趨前問候。不料,她冷淡以對,我那攤開的雙手不知如何收回,很是尷尬。說再見時,伯母悄悄地說,真不好意思她的媳婦失禮了。那天,失態的,其實是我。我大可坐在原位,笑笑招招手。初次見面,不知何時再見的情況下,誰來擁抱?
何況我又不是主人。只因跟伯母相識,又久未見面,被舊情迷住,樂昏頭。人與人相處有許多溝通的方式:最普遍用言語溝通或用文字傳達。其中語言文字有明白列點,也有微妙臆度處,如:言下之意、字裏行間,透露著許多不同層面的意義,再加上肢體語言所引發的聯想、猜測,溝通方式豈止於一言一舉。即使是熟識的朋友,擁抱的姿態也有交情程度的不同。而擁抱不是人人歡迎的,我的親身經驗,使我更謹慎這親密動作。
幼兒不會說話前,除了哭、笑之外,他們用什麼方式傳達要求?女兒家餐廳兩旁有兩盞裝飾燈。飯後抱孫子離桌,他一定手指著燈。抱他,這燈摸摸,他會反過身指著另一燈。這樣來回的指、摸後還發出啊呀的滿足聲。
有一天,在戶外散步,坐在推車的他,指著迎面而來的一隻狗,狗主與我不禁相視而笑。也許我的孫子用手問著:「噫,那是什麼?跟我不一樣喔!」當他牙牙學語時,我們將不讓他再用手示意,我們將勉強他用說的。天真直指小手的動作將消失。仔細觀察成人世界,我們用手說話嗎?有一本談肢體語言的書指出,社交場合,朋友、夫妻的坐姿、方向,常無意間洩露他們之間親密關係的程度;洽商生意時,擺在桌上的手掌、拿著筆的姿態都是訊息,關係著這筆生意協商的成功率;當社交、應徵、協商,如果適時、恰當地反映對方的姿態(如對方傾向前,你也向前而不是避開往後)對談話的氣氛、工作的和睦多有幫助。NO,不要,不行,是不是嬰兒會意的字眼或會意的眼神?剛會站的孫子,喜歡把書架上、矮桌上的書往地上丟。他望我笑,一邊搖頭一邊丟書。他真懂得搖頭所代表的意思嗎?
在現實的世界,(幼兒的世界也是實,但天真可愛多了)拒絕,倒不限於搖頭說不。冷淡是其中之一而方式各有奇招:進門時背著你、假裝沒看見、只跟別人說話、不和你正眼面對、你是一個不存在的個體。其實不論私人友誼或團體情誼,大部分情感會隨著時間消逝。也許是意見不合,也許是失去共同的興趣,使得聯繫友誼的動機減低。如果一方故意避開話題;或是當你處在難堪的情境,而他的嘴角竟然有一抹難掩的笑意;當你需要朋友的支持,而他以輕佻的態度打發;這些舉動明顯地傳達:我們到此為止。只靠一方的努力,友情的傳達終究沒有熱力。讓我們明智地各自發展不再眷戀。
今年奧斯卡女主角金像獎得主凱特 溫斯萊特,Kate Winslet,那位主演《鐵達尼號》的青春少女。經十多年的磨練,她再度被影迷肯定。《時代周刊》三月二日美國版,以她為封面題名:為什麼是她?作者Mark Harris大大讚賞溫斯萊特。
在奧斯卡典禮前一日一場小型午宴上的表現。作者說她以微妙的姿態、語言,回報在場的每一位瘋狂星迷。午宴時分,她不僅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她也表現出每一位與宴者,都是她關注的焦點。午前她已有兩場社交活動,但從午宴進場到退場,她讓在場的一百位熱情瘋狂、堅持回報的影迷,感到榮幸、滿足,讓他們如同星星一樣發光。作者說這不是虛應影迷可以達成的效果,而是溫斯萊特把這場午宴當做是自己的任務,她由衷地實踐,因為用心,真情在其中而點燃星迷的燦爛。滿室星光,是她最閃爍的回報。
美總統歐巴馬的第一次國會演講,可以說使盡魅力,不僅在文字上句句斟酌,在腔調、肢體上,一樣費心。描繪出一幅需要共體時艱,全國一致努力往前的遠景與願景。《新聞週刊》說,總統的信心喊話也許能讓美國百姓走出鬱悶的情境。《華盛頓郵報》說與會人士(有法官、參眾議員等)及時以「黑莓手機」向外傳達簡訊,活像一群無心聽課的高中生。有一位共和黨議員甚至在演講前兩個小時已發出電子信:我們可以了解總統激勵的口氣。演講後隔天新聞照例登刊講稿。正反兩派加上中立者在網頁互相喊話,努力傳達己見。把自己的意見再與眾人的議論相比,對於政策議題至少有多面但不保證客觀的認知。這樣支持或反對才有議論的基礎。如果對議題根本不瞭解也不關心,卻盲目贊成,豈不枉費自己的智慧?溝通,操之在己,不要辜負自己的力量。
一八九二年,一位二十五歲的美國人,Frank Lenz,在《Outing》雜誌社的贊助下,發動腳踏車環球旅行。美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女飛行員,Amelia Earhart於一九三六年試圖環球飛行。這兩位冒險家,都因半途音訊沉寂,被世人認定遇難而死。他們臨死的念頭會是什麼?呼叫救命或死而無憾?在毫無警訊下,醫生宣布只有三個月的生命,我們如何反應內心的關注與懷疑?如何跟親友說再見?Eugene OKelly,一位前程似錦的公司總裁,很不幸於五十三歲時遇到這樣的難關,腦癌。生命最後的一百多天,他留下一本:面對死亡與親友生命的觀察,Chasing Daylight(追逐日光)。幾乎沒有明天的人,與不知何日死的人,對朋友間的一言一舉,反應不同的判斷,各自表達不同的心態。這本書,第一篇題為:禮物。第一句:「我是有福氣的人。我被告知我的生命僅剩三個月。」他強調,寫這兩句的心情,沒有一點嘲弄。前者是他的一生,他熱愛生命。後者是他不能改變的事實。他於二00五年七月,觀賞國慶煙火。當時他視力已損,他說與往年的煙火經驗相比,他不曾想過煙火最美的,竟是它們的響聲。即使是短暫的生命,以迎向生活的態度,讓他體悟知覺感官關了一扇門,開啟另一扇門的珍惜。傳達與接受,生活的感應,無人可以取代,捨我其誰。
他以這本書獻給他的妻子,他生命的伴旅,他邁向往生的嚮導。是怎樣的智慧,可以擔當生死的導師?
體察、感應,智慧盡在生活的有聲、無聲中習得。不要遊離,心、眼,都是感應的靈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