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8-26
多年前,臺灣親戚來美小住,臨走前將我的電腦加工下載中文軟體,接著妹妹帶來中文鍵盤,從此如魚得水攸遊在中文的世界裡,也「辛苦地」ㄅㄆㄇ逐字敲打,123地選字,速度雖慢,倒也欣慰多一樣書寫的工具。這期間,我也曾努力學習「無蝦米」輸入法,朋友也推薦「蒙恬筆」,寫稿後,中文輸入的工具成為關心的話題。
三、四年前,一位姪女替我安裝「自然輸入法」,免去每一個字必須挑選的步驟,目前這是我最常用的漢字工具。書寫英文,我可以直接在電腦前英打成文,卻無法坐在電腦前拼音寫稿。一方面要想字的拼音,一方面又要分析文路邏輯--結果兩條思考的路線總是交錯發展,很不順暢;只好一筆在手,幾張稿紙之後再敲打印字。
我中文電腦的「成長」過程,一一在我先生的心裡做了評價,說什麼他也不願用ㄅㄆㄇ做工具,再加上他是「蘋果迷」,他的Mac筆電已有漢語拼音軟體,只是他得在一大堆四聲不分的同音字裡找字,(成為我取笑Mac的弱點);他四處打聽的結果,又下載「南極星」中文軟體,它雖然也是四聲不分,但它有文辭的智慧,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多年來對中文輸入的費勁、角力,不得不讓我重新考慮學習注音的必要性。
前些天,我跟一位在西雅圖中文學校教中文的朋友提及臺灣「識正書簡」的熱門新聞,想要聽她的看法,引來她一番感慨。她跟我另一位朋友,不同學校的中文 老師,一樣堅持傳統注音繁體教學。她們任教的學校,一星期只有星期六上課,以注音為主,等到高年級時才「介紹」漢語拼音。
記得大學時,語音學的老師曾講授羅馬拼音與注音符號的比照,若有發音的基礎,兩者之間的取代或變換並不是難事。回想我的兩個孩子,小學時他們拒絕上中文學校,我們也不堅持。他們的中文是聽父母講話,回臺灣探親、親戚來美小住時,點點滴滴學起來的。他們在大學時選修中文,老師都是中國人,那些
「北京腔」對他們而言真是新鮮事。
女兒在期末還捎回一句話:老師說,臺灣人講中文太「偷懶」,懶得捲舌!哈,這正是臺灣語音的特色呢。女兒在華大修中文時,學的是簡體字。臺灣父母花了二千元美金得到的居然是簡得不像話的「漢字」?引起許多家長的不滿,反應之後,兒子學中文,臺灣的繁體字成為選項之一。
他不僅要上台演講,還得作文繳報告。那年暑假,姪兒來美曾指導兒子一些正確用語,回台還不忘來信鼓勵。兒子以為回台可以「痛快」地與親友大話中文,沒想到臺灣的親戚又改口說台語,著實讓他洩氣失望;語言的活用可見一斑,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成為潮流時,擋都擋不住。
像「電腦文字」,為了溝通、省時、趣味,文字以縮寫、代號、形象,流傳之後也自成一格。但識大體的人都知道,正式文書還是要先立下根基;這種文字的變換,有如正餐與點心的不同,場合用對了皆大歡喜,用錯了格格不入,還惹來品味的困擾呢。
通用、羅馬、漢語、注音的中文輸入,其實只是工具的不同,但是,繁簡字體代表的不是工具而是成果。看簡體字,怎麼看怎麼不美,有許多字失去字根的原意。中國朋友說,簡體字在中國有她的必要性:地大人多,教育不普及,字越簡單越容易傳授學習。很幸運,這不是臺灣的難題。我的朋友這樣形容此間的中文學習環境:任何人有意學習中文,中國政府免費供應教材(內容偏向歌頌中國,可以說是文化洗腦?),簡體字正向西方世界「廉價」批售。有人說,余秋雨的文辭優美,當我看的是簡體版時,一些美詞麗藻多化作簡單的線條,交錯間,詩境成為不可及的惆悵。
孫子伸手要拿我臉上的墨鏡。我說,你有太陽眼鏡,去拿自己的…。這兩三個月來,發現他聽懂許多華語,心中暗自高興,同時也提醒自己多說台語,讓他習慣外來語音,避免我的兩個孩子只會聽不會發台語音的困擾。日昨,女兒帶孫子體檢後,打電話報告結果,其中一項讓我聽了覺得好笑。醫生說,孫子的語言進展有點慢,十五個月大,應該會說mama,dada,而他只會說no,以及一些不成文的音。醫生說,只要聽力不成問題,不必太擔心,追根究底,恐怕是「雙語」惹的禍。過去一年,我這個外婆一星期花兩天的時間「陪他玩」,產生效應:他的小腦袋正分析、比較、歸納英語華語的不同,這些混淆還沒搞清楚前只好閉口不語?有語音的基礎後,他認字書寫的能力如何培養?希望不再只是大學選修的過客!他學習中文的路程長長遠遠,正向我挑戰,我是接手還是不接?※
三、四年前,一位姪女替我安裝「自然輸入法」,免去每一個字必須挑選的步驟,目前這是我最常用的漢字工具。書寫英文,我可以直接在電腦前英打成文,卻無法坐在電腦前拼音寫稿。一方面要想字的拼音,一方面又要分析文路邏輯--結果兩條思考的路線總是交錯發展,很不順暢;只好一筆在手,幾張稿紙之後再敲打印字。
我中文電腦的「成長」過程,一一在我先生的心裡做了評價,說什麼他也不願用ㄅㄆㄇ做工具,再加上他是「蘋果迷」,他的Mac筆電已有漢語拼音軟體,只是他得在一大堆四聲不分的同音字裡找字,(成為我取笑Mac的弱點);他四處打聽的結果,又下載「南極星」中文軟體,它雖然也是四聲不分,但它有文辭的智慧,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多年來對中文輸入的費勁、角力,不得不讓我重新考慮學習注音的必要性。
前些天,我跟一位在西雅圖中文學校教中文的朋友提及臺灣「識正書簡」的熱門新聞,想要聽她的看法,引來她一番感慨。她跟我另一位朋友,不同學校的中
記得大學時,語音學的老師曾講授羅馬拼音與注音符號的比照,若有發音的基礎,兩者之間的取代或變換並不是難事。回想我的兩個孩子,小學時他們拒絕上中文學校,我們也不堅持。他們的中文是聽父母講話,回臺灣探親、親戚來美小住時,點點滴滴學起來的。他們在大學時選修中文,老師都是中國人,那些
「北京腔」對他們而言真是新鮮事。
女兒在期末還捎回一句話:老師說,臺灣人講中文太「偷懶」,懶得捲舌!哈,這正是臺灣語音的特色呢。女兒在華大修中文時,學的是簡體字。臺灣父母花了二千元美金得到的居然是簡得不像話的「漢字」?引起許多家長的不滿,反應之後,兒子學中文,臺灣的繁體字成為選項之一。
他不僅要上台演講,還得作文繳報告。那年暑假,姪兒來美曾指導兒子一些正確用語,回台還不忘來信鼓勵。兒子以為回台可以「痛快」地與親友大話中文,沒想到臺灣的親戚又改口說台語,著實讓他洩氣失望;語言的活用可見一斑,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成為潮流時,擋都擋不住。
像「電腦文字」,為了溝通、省時、趣味,文字以縮寫、代號、形象,流傳之後也自成一格。但識大體的人都知道,正式文書還是要先立下根基;這種文字的變換,有如正餐與點心的不同,場合用對了皆大歡喜,用錯了格格不入,還惹來品味的困擾呢。
通用、羅馬、漢語、注音的中文輸入,其實只是工具的不同,但是,繁簡字體代表的不是工具而是成果。看簡體字,怎麼看怎麼不美,有許多字失去字根的原意。中國朋友說,簡體字在中國有她的必要性:地大人多,教育不普及,字越簡單越容易傳授學習。很幸運,這不是臺灣的難題。我的朋友這樣形容此間的中文學習環境:任何人有意學習中文,中國政府免費供應教材(內容偏向歌頌中國,可以說是文化洗腦?),簡體字正向西方世界「廉價」批售。有人說,余秋雨的文辭優美,當我看的是簡體版時,一些美詞麗藻多化作簡單的線條,交錯間,詩境成為不可及的惆悵。
孫子伸手要拿我臉上的墨鏡。我說,你有太陽眼鏡,去拿自己的…。這兩三個月來,發現他聽懂許多華語,心中暗自高興,同時也提醒自己多說台語,讓他習慣外來語音,避免我的兩個孩子只會聽不會發台語音的困擾。日昨,女兒帶孫子體檢後,打電話報告結果,其中一項讓我聽了覺得好笑。醫生說,孫子的語言進展有點慢,十五個月大,應該會說mama,dada,而他只會說no,以及一些不成文的音。醫生說,只要聽力不成問題,不必太擔心,追根究底,恐怕是「雙語」惹的禍。過去一年,我這個外婆一星期花兩天的時間「陪他玩」,產生效應:他的小腦袋正分析、比較、歸納英語華語的不同,這些混淆還沒搞清楚前只好閉口不語?有語音的基礎後,他認字書寫的能力如何培養?希望不再只是大學選修的過客!他學習中文的路程長長遠遠,正向我挑戰,我是接手還是不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