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牛肉風波的信任問題

                                                                                11/2009

六月間收到一封Costco 牛肉下架的通知單。他這樣寫:從我們電腦資料顯示,你曾在今年三至四月間購買Costco 某種包裝的牛肉(不是帶骨肉、也不是絞肉);FDA(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調查發現那一批牛肉有被污染的現象,下令全部回收。信上說明我可以退還。唉喲,兩三個月前買的牛肉不是早被吃掉了?!檢視冷凍庫的牛肉(買的牛肉都已按食量分裝,我沒有標明日期,唉),又重讀這封牛肉下架的通知單,我哪敢將它們煮來吃!丟掉,又覺得不甘心,怎麼辦?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拿這些庫存分裝過的牛肉與那張通知單到Costco,讓他們決定怎麼處理吧。工作人員從電腦叫出我購買的資料,二話不說,把錢退還給我。生意這樣做,在台灣,恐怕有許多生意人認為不可思議,但以消費者的角度看,Costco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作業態度,贏得我對他們的信任。我也比較願意相信當Costco的購買團在採購時,除了成本價位的考量外,他們會堅持品質標準的要求,以品質保證來維繫消費者對Costco的信任。
有一天,坐在地毯上與孫子玩。他背對著我站在前面,毫不猶豫地把身體往後仰,很有保握我一定接住他,還咯咯大笑。我說,爸媽都這樣跟你玩的啊!他是因為信任?還是因為不懂得害怕?身體往後仰的自由落體,在大人的世界裡,是要經過特意訓練才做得到的。在美國上過企管碩士班的學生,都會有野外團隊訓練課程。學生臨時分組,互相競爭,比賽哪一組可以因溝通、互助、信任、監督的團隊能力強而取勝。站在高地,身體往後仰而落地就是訓練的課程之一;只要心裡有一些顧忌:他們有能力承接我嗎?我會受傷嗎?往後仰的掉落不是容易克服的恐懼。我的孫子什麼時候將因害怕而不隨便往後仰?我相信他其實知道跟什麼人才可以玩這種遊戲。十多個月的生活經驗,他與特定的幾位親人已經產生信賴,因此與他們,身體往後仰,這種「危險」的遊戲,當他被接到時,只覺得很好玩!
信任的建立,必須努力經營才可得。父母與兒女之間,Costco與消費者之間,如此;政府與百姓之間,亦然。
自從八零、九零年代,英國出現狂牛症之後,消費者對於牛肉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恐懼。知道狂牛症的起因是一些養牛業者為了節省開銷,以有病的牛隻做飼料餵養牛群,更是令人氣憤;消費者產生對牛隻來源的警惕與排斥,美國牛肉出口值從二OO三年的三十八億美元降至二OO四年的八億美元可見一斑。養牛業者為了生存必須重新建立消費者對牛肉的信任,飼養牛隻的過程必須遵守法規。美政府為了人民的健康也為了減低消費者不必要的害怕心理,除了教育消費者處理食物的須知外,並公布不合規格的商家,;這些作為無非是設法再建立消費者對食用牛肉的信任。
有人問,為什麼台灣政府進口美國牛肉,台灣民間團體反抗得如此激烈?美國羅斯福總統於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對美國會演講時提出人類必須有的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The freedom of speech, the freedom of worship, the freedom from want, the freedom from fear.)在一個正常運作的民主國家,百姓免於恐懼的自由應該是人民對政府的基本要求。台灣消基會反對政府開放美國的牛絞肉、內臟,進口台灣,是因為政府在執行與美國談判的過程,不按程序,又沒有公開作業先與民間取得共識;台灣消費者的權益與福利被政府在談判的過程忽視,因而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所致。此時,政府說什麼吃美國牛肉得狂牛症的機率,比抽煙致病、騎機車喪命的機率要小很多,對整個事件的說明並沒有幫助;用這樣的言論想要建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信任的建立,不是用語言堆積可得的。
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社會裡,人民除了上述的四大自由外,還有選擇的自由。拒吃美國牛肉是一種選擇,信任政府把關,超市賣的牛肉都可以買也是一種選擇。當選擇的項目不足時,自由競爭的本質發生作用,消費者有需求,商業市場另行開發以滿足需求;於是,購買「有機牛」、「吃草牛」(不同於吃玉米雜食)成為另類的選擇。它的價位高,不是人人買得起。如果,你想買「吃草牛」但不願付高價,你有沒有選擇的自由?「時代週刊」六月的一篇報導:美國最近流行合夥買一隻牛來分食;像七零年代,汽油昂貴時為了省錢,有些人想出合夥使用汽車,car-pool,現在有人也想出cow-pool。愛好「吃草牛」的消費者,合夥向當地的養牛人家購買。一家購買幾百磅的牛肉,一年消費量,肉商負責切割、真空包裝。消費者還可以上網察看居住的地區有沒有這種買賣,消費者甚至可與陌生人cow-pooling。他們說除了便宜的價位讓他們吃得愉快之外,知道食用的牛肉都是健康牛也讓他們吃得安心。
一如我的孫子因為對我的安心與我玩往後仰的遊戲,這群另類消費者,也因為吃得安心與他們的牛商建立信任。Costco 遵守食物藥品管制的約定,維護消費者的信任。民主社會,百姓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百姓也有選擇的自由。當大部分的人民感受這些自由被侵犯卻無法經由正常管道爭取時,上街抗議,成為百姓最後的防衛。政府要贏得百姓的信任,不是以數量、獨大取勝而是要與民眾溝通、公開作業程序,遵守國家的法律,經營百姓的福利,建立百姓有希望的明天。


Thursday, August 7, 2014

藝術家執著的歷史意義

                                                                                        11/7/2009

米開朗基羅,十三四時,對藝術精神的追求已高於他的老師。他始終相信,藝術作品是為了久遠、不可知的欣賞者的共鳴而創作,不是為了討好政要買主,也不能為糊口而賤賣。創作藝術品的外觀,是否合乎傳統的美感是次要的,他堅持探索欣賞者--世世代代的欣賞者--的感受,他將心得融入創作,再以獨特的技巧表達他的觀察。他的第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是一位害怕,驚訝,掙扎的受難者,而不同於當時藝術家創作下的英雄姿態;他的老師抄襲這位青少年學徒的創意卻沒有勇氣稱讚學徒的見識!
對知識學問的追求就像對藝術的要求一樣,不是來裝飾門面的,直指核心,追求人文的基本精神素質。他蔑視所謂的飽學家,他深信只有自己真正理解的知識才能展現它的精華,抒發在作品上在藝術方面下的苦工是自發於內心,用心看,用心讀,用心想創作是沒有捷徑的。人物石雕上的肌肉力量,是他忍受多少冷寂夜半,解剖屍體,推測肌肉使力的果實!米開朗基羅當初創作時,苦心經營探索的精神靈魂,六百年後,依舊深得欣賞者的迴響。他執意追求藝術品的長遠意義,在人類藝術歷史上成為不可忽視的明燈。藝術家執著的歷史意義,莫過於此。
體驗到獨處深思的重要這種沈思不是玄而上的理論概要,而是踏實的表達,他的每一個雕像都生活體驗沈思後的創作;獨特地「大衛」的雕像著重在殺敵之前的憤慨專注,不是殺敵後的榮耀、驕傲;他的「瑪琍與嬰兒」(Mary and the Child是捕捉母親與嬰兒瞬間的親暱,不是刻意強調母親的「偉大」在世時,他的藝術創作過程與態度常見容於世俗,但他總以無怨無悔的精神灌注。他認定真正的藝術品是流傳千古的創作,他做到了。
他精選素材,藉素材壽命的長短表達他對創作藝術品永久存在的追求。長存在,成為他創作的動力與目標。時代的變遷,以人類在精神上掙扎的體驗為中心,雖然作品都取材於聖經故事,但是雕刻彩畫都是人類經驗,我們的掙扎。藝術家除了天分,加上自己在技術上努力不懈的苦練琢磨,還得有深厚的藝術感動作為技藝的靈魂。
他的傳記值得一讀再讀,讓自己在不同的年齡、心境下,體驗米開朗基羅創作專注的幸福

Monday, July 21, 2014

偵探偶得

                                                                            10/22/2009

前些天到女兒上班的診所洗牙,之後她請我與妹妹吃中飯。閒談間她問我對新來的女牙醫助理的觀感。我毫不猶豫的說她好像NCIS裡那位女科學研究員。女兒有點吃驚地說,你也看NCIS(一部海軍犯罪偵探電視影集)啊。
妹妹來美小住,不常看電視的我放棄上網的習慣,陪丈夫與妹妹看電視。觀賞偵探片,閱讀偵探小說,曾經都是我深愛的休閒活動;但是越來越真實的暴力、血腥描述成為我與它疏遠的因素。有一晚,妹妹看到緊張處,叫出聲音,勾起我先生的記憶,問我,記不記得看「盲女驚魂記」,你是戲院裡第一位驚叫的觀眾!大概是作為一位觀賞者,我從來不能置身戲外必須入戲的熱情反應吧。我也記得在軍營受訓抽空陪我觀賞「東方快車謀殺案」的他,居然呼呼大睡地置身戲外!
幾年前讀書會選定一本英國作家的偵探小說「 The Man In The Queue」,書友反應冷淡,我倒是有偏愛。故事發生在某年三月倫敦劇院門口。名劇公演的最後一天擁擠的隊伍中一位二十五六歲的男子背部被刺。這位死者的身上沒有錢包沒有身分證沒有人認屍卻有暱名寄來二十五英磅,指明作為安葬費。從這唯一的線索裡,一位倫敦警察局的資深探員Grant 要找出誰是凶手。
美作家偵探小說偏重「感官」的刺激,英國的嫌疑小說重在推理,我比較欣賞。做偵探的工作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有一些想像力能當機立斷但又不能先入為主陷入主觀的思考追根究底看大局不能一頭栽進去要在迷中找路又要能跳出迷陣要有運氣,又要有第六感,也在一堆線索中分出真假。這些因素常讓我閱讀時入戲忘時。
在診所等待洗牙的時段裡,翻閱Smithsonian雜誌,那篇「Teaching Cops to See」引起我的注意。一位藝術歷史學家也是律師,Amy Herman,利用藝術品訓練紐約資深警察學習「知覺藝術」的技巧。以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世界名畫為教材,她規定受訓者上課期間不得用「明顯」、「清楚」這兩個主觀的字眼描述所看到的作品;要受訓者特意忽略作品的解說,這不是藝術欣賞課程;雙手放背後,不得用手指說話。受訓者經過她的指導後坦承:在事件的大局裡能明確地注意到小細節,又將新學的技巧運用在下命令,能具體詳細不再含糊,讓屬下的偵察工作有實際的方向可循。一位受訓者的心得:「在偵察上要成功,要能突破既定的思考模式。」「不能面對畫作只看到圖像,要看到發生什麼事。」這樣看來,具備這些技巧的偵探,「運氣好」的機會必將增加許多,不是嗎?
她先是以此方式教導醫學院的學生。經朋友的提醒再加上她還是法律學生時與警察巡邏的親身經歷,自認她的教學可以讓警察受益;於是她向紐約市警察學校毛遂自薦。讀這篇報導有如欣賞一篇偵探短文,愉快有趣。更有意思的是,她的兒子小時沈默寡言,引起幼稚園老師的注意;老師向她建議不妨以她的「看圖說故事」的教學方式引導兒子說話。這方法不僅讓孩子開口,還帶動許多母子溝通的話題。

我對偵探小說有偏愛覺得在應對日常生活上,偵探的觀察推理給我一些應變的智慧。如果你也喜歡偵探小說,又想學習英文,英國作家,Agatha Christie,有一系列的偵探作品,是很輕鬆的英文閱讀入門;那些書曾經伴我無數個愉快的時光。 因為等候洗牙,翻閱間,讓我重溫偵探的熱情。

讀書思緒

                                                    9/25/2009

五十的省思
如果有人問我五十歲有什麼感言?我可能對自己在事業上毫無成就再做一次痛苦的清算但我絕不會有像這本「集合社會菁英五十感言」的觀察:年輕人比較寬容,世界觀比較沒有偏見;要持有現代的訊,瞭解年輕人的文化。許多作者有共同的認知而這些見解讓我警惕:與其自嘆不如把眼界開闊再創青春的活力。他們一再地鼓勵自己邁入中年後要添加年輕人的活力,要求自己在現代資訊的領域裡不要落伍,要踏實地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圈。我從來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對年輕人的音樂,書,電影,電子遊戲都很陌生。多位作者都這樣建議:找機會與年輕人相處,用心聽他們的夢、抱負。不必急著說意見下定論,也不必刻意假裝自己是年輕人,輕鬆自在的把時間投資在年輕人的文化上,減少代溝。這樣的心得是我意外收穫。
會想讀這本書是因為面對中年,我應該做什麼很到感困擾。很多事想做,卻千頭萬緒。走在街頭在工作時常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小的螺絲叮而不甘心;當年這本書的封面寫著「永遠都不會太遲,只要能踏出第一步,很吸引我;今日回顧,我的惶恐漸趨平緩。以前讀一位英語文學評論教授的第一本書評覺得很難,他提到的相關書幾乎都沒看過,很焦急,但還是鼓起勇氣從圖書館借一些回家,不管懂不懂硬是看下去,漸漸地類旁通,再出現的書名已不陌生,而牽引的旁證也能領會,自嘆無能的惶恐才安定下來。讀書真是不能心急,先要認真讀它幾年,才能觸類旁通。
熟悉電腦資訊的運作,加上藉文字抒懷自己的疑惑與心聲,讓我自己不至於成為迷惑失落的中生代而欣慰。不要忘了以一顆年輕活力的心生活。
*****
小說裡的正義
在報上看到一位服務於警察局的偵探熱愛他的工作寧可放棄升官的機會,停留在警探的單位,替一些長期無法破案的受難者尋求正義。讀這個故事時讓我「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我對作者筆下故事口述者,Nick的不滿:他沒有替Gatsby不平雖然故事一開始,作者就強調上流社會長大的Nick不是一個愛管閒事的君子
Nick知道Daisy在「認車不認人」的荒謬下逃過一劫,卻Tom, Daisy的自私無理幼稚而不去與他們論理,還繼續與他們交往;另一方面與女朋友Jorden之間卻因她對正義模稜兩
可的態度看不起她而分手。他對自己寬鬆對他人嚴謹要求的推諉讓我思考理想的生活情操應如何追尋?
在小說的世界裡,我理直氣壯地認為Tom, Daisy, and Jorden都是我拒絕往來的人;在真實的世界裡,若我無能為力改變他人行為,也許我會選擇走獨善其身的路?我好像聽到Nick跟我說你要我怎樣?而Gatsby跟我說Old Sport喝酒吧
人類的情感,道德勇氣是文學創作的骨髓。讀者之間,偏見也好,客觀也好,同情也好,憤慨也好,暢暢快快的論它一回,古老的小說又一次激發起人間的浪花,賦予新生命,這就是古典小說的精神所在。
*****
愛的力
前幾天戴著隨身聽到湖邊走一圈,一位知名媒體人的節目正討論美國醫療體系的病原:向錢跟進(Money Driven)一位醫職人員說美國醫療體系的最大的病因是無愛。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愛及關懷,在醫院講求效率營利競爭的匆促間,被犧牲了。這觀點,用愛來形容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乍聽之下直覺新鮮卻不失貼切。關心同情就是愛的種子。詢問病情還得注意計時,也真為難醫師的醫德本質。
讀大學時,有一學期,到盲啞學校唸書給同學聽,同學點字成書。今日回想,很後悔沒有繼續幫忙;當年的我,當義工不成熟不自在缺乏愛心。日常生活看到報導有關幫助弱智的人解決生活困擾的故事,長期的服務精神,誠實我做不到,因為做不到更加佩服他
暑假,總有幾位弱智兒到圖書館,陪伴的人義工或是家人常常從他們的互動、肢體語言中觀察得出來有時候看到母親摟著弱智女兒的畫面,我會有突發的感動。我常因沒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去照顧弱智兒而感到汗顏


Tuesday, July 8, 2014

關切自主監督

    
                                                                                                    9/3/ 2009
「當回家的路愈來愈近時,我覺得我的成熟度正一層層地剝落。」一位離家就學的大二生向他的父親吐露心聲。他「被迫返童」的焦慮難道不是普世性?這不也是另類的近鄉情怯?意味著將失去自主性的一種情傷?哪一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沒有經歷想要擺脫父母束縛的掙扎?哪一位剛成家的少壯沒有經歷要不要接受家人支援的羞澀?哪一位初為人母的少婦不因旁人一句無心的育嬰指導而激烈地護衛自己新得的頭銜?父母與子女,公婆與子媳之間相處的磨合,每一位付出的人都自認基於關心,而這正是令人傷腦筋的癥結。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在「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那封信裡跟他的母親說「我其實已經面對人生未來的壓力和挑戰」,但是他覺得住在家裡,他「還得像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一樣被看待」;於是他有了兩面的掙扎,在社會他是「一個要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成人」,一進家門他「馬上變成一個『反叛期青年』。」他算是幸運的,他曾經受過獨立自主的成長教育,他有獨立思考的自覺。父母放手產生的空間是孩子放手學習獨立的空間。為人父母做一個關心的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嘮叨的關切者也許更稱職。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到母親住養老院,他定期約母親午餐。有一天,他帶母親到中國餐廳,介紹她好吃的新口味並且熱心地建議母親點「雞炒麵」。沒想到母親大為生氣,原來媽媽認為兒子侵犯她的自主權。往後的約會裡,他點他的,她吃她的。有一天,他問:「我可以吃一口你的菜嗎?」母親把盤子推給他。有多少老人寧可不聽兒女的關心勸告:不要做這(比如開車),不要做那(比如胡亂吃「仙丹」);但是老友鄰居(甚至陌生人)的養身秘方想都不想照單全收?人類的行為真的很有趣,不管你屬於哪一段年齡,你都要有為成熟獨立奮鬥的固執與勇氣。
最近美總統為了實踐他的競選諾言,積極地推動他的全民健保;他遇到許多阻力:來自保險業、醫界以及受反對言論影響而怕失去自主選擇權的老百姓。美國有許多人因為家人生病累積昂貴的醫藥費無法負擔宣布破產;有許多因失業沒有健保而病不得而忽略定期的健檢;許多人因退休即將失去保險而不敢提前退休。許多參眾議員也都承認美國現有的醫療保險制度需要全面改革,但是阻力依在。於是美國總統到各城市去開鎮民大會,親自解釋改革的方針與目標,確保百姓選擇的自主權。從電視轉播的鎮民大會,我看到政治人物的成熟與擔當。
老百姓堅持保有選擇權,害怕大政府的「關愛」,加上私人商業害怕國營競爭的衝擊,在民主社會推動一個新政策,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主政者在作業程序上不公開,又不願闡釋百姓因改變受影響的疑慮恐懼,新政策終究無法生存:克林頓的健保,布希的社福金投資計畫,都在上任初期「雷聲大雨點小」未落地就宣告死亡。當然,主政者也可能一意孤行,但是民主社會的百姓豈可讓這種事發生?布希向伊拉克宣戰,他在任後期國民對他的滿意度創歷來總統的新低,就是人民對他一意孤行的反彈!有些人說執政者干我何事?依我看,戰爭、移民政策、退休金計畫、全民健保,樣樣都是切身的議題。
歐巴瑪在電視上懇切地說明他的健保藍圖,他還能擺什麼總統架子。我先生在一旁問我:「馬英九有能力站在電視面前解釋ECFA全貌嗎?或者他想要推行的任何政策?他可以正對觀眾即席的提問嗎?」唉,我真希望做為台灣總統的他有這樣成熟的政治風範。我更希望台灣百姓有「我有自主選擇權」的堅持。
政治人物的成熟怎麼培養?老百姓可以放手讓政治人物放手做事嗎?即使在民主政治制度健全的國度裡,監督政府永遠是鬆懈不得的朝野共業,比關切自己的家人還要加倍的監督。我以為我自由選擇電視台,自由觀賞節目,閱讀新聞雜誌,我有完全的自主獨立權!但當我發現政府用納稅者的錢買廣告作文宣時,我到底是真正發揮自主權,還是不明究理以為獨立而自喜?台灣正在熱烈討論政府置入性行銷購買媒體的正當性。當我們點選節目、新聞時,是否要更警覺資訊的來源?
昨晚翻閱「The Open Road」,作者Pico Iyer追述達賴喇嘛在世界各地演講的實感。 達賴喇嘛是世界名人,因為中國對他的指控,他所到之處,大環境給他很大的束縛。但是他成熟自主以關愛的行動感應他的聽眾;觀眾不論宗教背景,他與他們之間沒有心牆,聽者感受到祥和的情境(也許一些中國人除外?)。他正在台灣為「莫拉克颱風」的災民祈福;在台期間的活動僅止於祈福,不得召開國際記者會。台灣政治人物說祈福與政治是兩回事,不要扯一起。可笑的是正因為政治因素達賴喇嘛不得與一般的百姓做一般的交流。Pico Iyer 筆下達賴喇嘛在全球演講時,他散發的熱情光芒,與聽眾自然感應的溫馨情景,將因為台灣民主政治的不成熟,不自主,台灣百姓被迫失去這樣的生活體驗。你警覺到不能自主選擇的滋味嗎?
許多人都擔心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寫文,怪罪於電腦科技。一位史丹福大學教授(Andrea Lunsford)自二OO一至二OO六年,收集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二篇學生的文章,有學校的報告,有校外的生活短文,包括簡訊、推特等加以分析。她的結論:今日的學生不是不能寫,只是他們在不同的環境寫,以不同於傳統的方式寫。她說,美國年輕一代正在進行自古希臘文明以來最大的文學改革。學生不僅勤於寫文,而且鎖定校外寫作的對象是全球的讀者,他們認為可以影響世界的才是好文章;學生的研究報告並沒有參雜「電腦文句」減低素質;但是學生對報告缺乏興趣因為讀者只有老師一位!仔細思量,我們真正瞭解成熟自主年輕人的生活哲學嗎?安德烈筆下那些還在父母庇蔭下,凡事請示不敢作主的大學生該不該驚醒啊?如果付出關愛的人不願放手,年輕人為了自主獨立的前途,是不是該放手去爭取呢?

監督,要求執政者負責。自主,要求自己負責。以尊重的關切營造人間事的祥和。

重新發現你的城市

                                                                      日期:2009-09-29

十幾年前,從加州搬到華州,在我先生服務的公司附近暫租公寓。父母來美探訪回台後跟家人說:那個小鎮,除了簡單的兩條街,零落的幾家商店,入夜後,什麼也看不見。隔年買屋後,弟妹們來美過暑,弟弟說:這種地方只有姊姊、姊夫住得下。這個沒有霓虹燈,沒有電影院,咖啡屋也早早打烊,讓來自花蓮的遊客都覺得冷清的地方,是我十多年來視為溫暖的家。我清楚地記得,當初為了更換駕照,開車到鄰近的小城,一上高速公路,兩旁綿密翠綠的長青,讓我眼睛一亮,貪婪地踏足油門,迎向山風的喜樂。
今日,房子、商店多了;樹少了。樹林被侵犯,看了心疼,一片樹林成為禿地後才恍然林外有天的神秘而更加珍惜。還有多少樹林經得起這樣的開發?原本鄉下味道濃厚的小鎮已然成為中產階級的小城。回顧這城鎮的成長,有點像回顧花蓮的成長,不能說面目全非,也不能說反對城市的發展,只是記憶中的原始印象,總讓我捨不得丟棄,而產生新情舊懷的割捨衝擊。
鯉魚潭的水舞,你喜歡嗎?原本安靜的夜湖,熱鬧了。屬於夜的漆黑,有了五彩的水色音華,增添幾許青春的歡笑。歡笑之餘,你可曾聽到青蛙、螢火蟲的沉寂?是否關心人類擾「蟲」清夢的喧嘩?
我的社區小報有一則新聞:一戶人家有地約二千三百坪,地主向市府申請農地許可。批准後,他們砍了四十三棵樹(原有一百六十五棵)清地建農舍,種菜,養馬養羊又養雞。一家人正要快快樂樂地自給自足作農夫,不料鄰居不願與馬羊為鄰向市府埋怨申訴,市府說,農舍的批准一切合法,鄰居的申訴不是都市與鄉村的衝突,而是個人權利與私人社區規章的抵觸,市府無意進一步干涉私人社區的運作。看來,鄰居的和解有待探究!
花蓮市大概不會有鄰居養馬的問題。但是,花蓮市有流浪狗的麻煩:它們結群在巷口閒逛,向行人逼近狂吠;行人驚嚇之餘,自認倒楣?或向市府埋怨申訴?或推行社區自覺,共同營造一個狗不流浪的花蓮?我的小城常有為兒童、青少年設想的「家庭活動」,一些銀髮族提出被忽略的訴求;八月,市府將與商家結合,特地為二十一歲以上的成人舉行第一次品酒小吃。
美國有一些貧窮的社區,因警力不足而成為毒品買賣場所。社區居民的自救之道,組織巡邏隊輪班守護,驅除毒販。自己的福利自己求,自己的願景自己追,關心你的市區後,你將有重新發現的喜悅。
前些天,西雅圖人期待多年的第一條捷運通車了。通車典禮之後,兩天假日免費供乘。報載:第一天有四萬五千人試車,人人興奮地共襄盛舉,看著報上試車民眾的照片,想起第一次搭台北捷運、台灣高鐵時我的心情,跟他們一樣地歡欣;我的時間「空」出來了,可以玩更多,做更多而充實起來。北迴鐵路通車後,台北、花蓮往返的時間縮短了。
記得嗎?三十年前,花蓮的大學生,得坐八小時的顛簸車(很少人坐得起飛機),寒暑假才得回家一趟;車上打盹,下車還會有臉上「青腫」的痕跡呢。雪山隧道通車後,往返的時間不只縮短、還可自由安排啟程。台北、花蓮,還需要更短的時間嗎?不要讓外地人三下兩下就到花蓮,是不是更有吸引力啊,我這樣自語,捨不得花蓮的鄉村味。讓青蛙鳴跳,讓螢火閃閃!
文建會舉辦「好山好水,讀好書」系列講座,花蓮石雕博物館那一場,你光臨了嗎?花蓮除了大理石,我們還有什麼寶藏?太平洋!曾是討海人的廖鴻基,作了五年漁夫後改在海上研究鯨豚,啟發文學創作成為海洋作家。他曾感嘆地說:「台灣是一個被海洋包圍的島嶼,竟然和海洋的距離那麼遙遠,」。他也說:「當一個人到了海上,特別可以感到天地何其大。」讓我們親近海洋,再發現花蓮,再認識台灣,擁抱海洋精神。
到高雄看世運嗎?它不只是高雄人的事。請不要把世運與奧運相比較,那是蘋果與橘子的不同啊。兒女學校的運動會,你不會因規模小得可憐而譏諷吧?你不也是興奮地拍手鼓勵?在活動中學習成長,專業、團隊、志工與觀眾結合,創造令人難忘的學習經驗,為更美好的活動鋪路!
這就是海洋精神的深廣,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累積,創造海洋文化的台灣。如果,你錯失台灣第一次的世運經驗,到高雄看世運主館的建築吧,讓世運的風采再一次炫力,重新發現你的城市。


Thursday, June 26, 2014

想像你的寂寞

                                                                                          9/11/2009


年初,在火鍋團聚溫熱的氣氛裡
有人建議,有人附議:讓我們去阿拉斯加
於是,今夏我有緣與你相會
土地,你以「我是最後的冷原」迎接
涼風冷雨加上一點孤寂
雖然滿街來自世界的遊客                  
無法掩蓋過氣的風華  滄桑
而你只有五十的州齡
當遊客遠去,你將如何地寂寞?


遊輪上,香檳引燃旅客的浪漫
日夜不停的美食廳,總有思夢的浪者
望著漆黑想像水手的寂寞
高歌低泣無聲哀嘆,而後       習以為常?
看海,有浪,有天空  海依然
初航的我,乘浪起伏想像你的寂寞
水手啊
多少個漆黑的夜,高歌低泣才能以海為家?
除了想像中的寂寞,沒有一點詩意


跟你說再見後的一個清晨,在想像的搖晃中
豁然察覺你的寂寞,好奇你的存在
維基百科說
你散佈在阿拉斯加的群山尖頂間
最年長的不超過一百年
長期的雪花一層層地堆積化作堅冰沈澱在山谷之間
有一天,上層的冰雪累積足夠的重力迫使你游離
人類給你一個名字叫冰河
一個冰 固體的印象     一個河 液體的印象
呈現眼前
靜止的流動痕跡讓人讚嘆
歡呼中你千萬的影像成為遊客炫耀的天然傑作


一部份的你與母體斷離
大大小小的冰山在靜靜的海灣內漂浮
你的色澤你的晶體你的模樣你的深度
在眾人指點中遠去化作冰水歸於自然
這就是你近於百年的生命史
你是否攬盡旅者的眾生相
有多少人感應你的寂寞


幾件胸前繡有你的名字的短衫
伴我回到熱鬧的城市
烙印熊爪、海鯨的圖像
牽引             想念
你的寂寞         低迴
期待豐沛的雪花冷雨化作你的外衣
一層層地加重牽動近百年的冰河
攸游流向山谷
當遊輪再臨你將又一次聽到讚美的呼叫
擺盡千姿         輕嘆     抒解一些你的寂寞


曾經有一位年輕人因為你的荒野
迎向    
體驗孤寂選擇冷死在你的凍原上
母親的心         難過     不解    
有人說阿拉斯加有最多的迷失者
雪白的荒原有太多轉不出的山路
恍惚中聽到原古荒野的呼喚
應聲而去一去不得復返
阿拉斯加的神秘          等待掀紗
以為這趟旅途我會體驗這樣的原古
一片青翠的山松叫我失望
她不是我預期的冰原空曠
我將再訪         多年後
一探原古的神秘

淺嘗你原古的寂寞